IVU检查膀胱腔内右下方不规则充盈缺损,边缘清晰,双侧输尿管扩张
左图CT示膀胱右侧壁节段性不规则增厚、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清晰,CT值25.7HU
右图CT示膀胱右前壁菜花样肿物,内有囊腔,膀胱右侧壁、后壁广泛增厚
MRI冠状位示膀胱左侧壁T1WI略高信号,边界清晰,外壁光滑,盆腔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病因及分型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不明,目前多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当正常膀胱黏膜受到炎症、结石、异物等慢性刺激,黏膜上皮增生易形成Brunn’s巢。该上皮巢由分化很好的移行上皮组成,中心为表层移行上皮,基底膜和结缔组织包绕于上皮巢周围,上皮巢中心可液化形成空腔,如内含清亮液体,即为囊性膀胱炎;如空腔中心化生为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在膀胱固有层内形成多数黏液腺样结构,即为腺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与腺性膀胱炎是同一病理过程中的2个阶段或不同的程度。
本病常见部位是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开口周围,有学者将膀胱镜下所见分为4种类型:
I型,菜花状或乳头状瘤型,周围黏膜正常或不正常;
II型,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表现为黏膜正常或形如葡萄状透明水泡;
Ⅲ型,慢性炎症型,表现为黏膜光滑、粗糙、小丘样隆起;
IV型,黏膜无明显改变型。
腺性膀胱炎的CT表现腺性膀胱炎根据CT表现特征分为4型:
①结节型,CT表现为团块状或索条状局限性结节状隆起,基底宽,该型最为常见;
②乳头状型,CT表现为病灶呈乳头状或息肉样突向膀胱腔内;
③弥漫型,CT表现为膀胱内壁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
④混合型,在弥漫型的基础上伴有团块结节。
病变好累及膀胱后壁,膀胱壁局限性或节段性不规则增厚,或整个膀胱壁均匀性增厚;病灶边界清,但基底较宽,与膀胱壁钝角相交,边界清楚,可有小分叶,常伴有囊肿或钙化灶;
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与周围正常膀胱壁密度近似,膀胱黏膜下层可有受累,而肌层多无受侵,不侵犯膀胱外层黏膜,因此病灶处膀胱同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盆腔淋巴结无肿大。
腺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且在CT上都常表现为膀胱壁隆起性病变或增厚,故本病首先需与膀胱癌相鉴别。可从以下几点对两者进行鉴别:
(1)膀胱癌发病率男女之比为3:1,临床上以60-70岁为高峰,约60%发生于膀胱后壁,20%见于三角区。
(2)腺性膀胱炎一般病灶表面较光滑,病灶内可有囊肿形成且病灶范围较膀胱癌广泛。膀胱癌常因缺血坏死致病灶表面不光整,并可同时出现液化坏死区。
(3)晚期膀胱癌可伴有盆腔淋巴结肿大及膀胱外膜层受侵犯变得模糊;而腺性膀胱炎无盆腔淋巴结肿大。
(4)膀胱癌因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常有明显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膀胱壁,增强后CT值平均增加30HU;而腺性膀胱炎病灶内为腺体组织,增强不明显,有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增强后病灶区CT值平均提高13.1HU,密度与周围正常膀胱壁相似。
喜欢就点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