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泌尿系统肿瘤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大多数为恶性,可发生于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的任何部位。在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是膀胱癌,其次为肾癌、前列腺癌。
一、肾癌
肾肿瘤(tumorofkidney)在泌尿外科较常见,约95%为恶性,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左右。临床上较常见的肾肿瘤中大部分为肾癌。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onma),是最常见的肾实质上皮性恶性肿瘤。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患者发病率比例约为2∶1。由于平均寿命延长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肾癌的发病率较以往增高,临床上无明显病状而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肾癌日见增多。属于中医“腰痛”“尿血”范畴。
目前肾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医药治疗主要用于手术前或手术后复发转移者。
1.西医病因病理肾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而吸烟、某些化学物质(如二甲胺、铅、镉等)、染色体异常(第3、11染色体异常)等可能是致癌的危险因素。
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单侧,常为单个肿瘤,10%~20%为多发病灶,双侧发病者2%~4%。肾癌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外有假包膜,肿瘤细胞穿透假包膜后可经血液和淋巴转移。肉眼观肿瘤切面呈橘黄色、棕色,有些可见出血、坏死、钙化和纤维化斑块。
肾癌主要分为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腺癌(Ⅰ型和Ⅱ型)、肾嫌色细胞癌及未分类肾细胞癌等,其中以透明细胞癌最为常见。
肿瘤细胞穿透假包膜后可破坏全部肾,并可侵犯邻近脂肪、肌组织、血管、淋巴管等。肾癌容易向静脉内扩散形成癌栓,可以延伸进入肾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远处转移常见部位为肺、脑、骨、肝等。淋巴转移最先到肾蒂淋巴结。
2.中医病因病机长期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外伤造成气滞、血瘀、痰凝,日久脾肾两亏,脾虚不能摄血,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湿不行,瘀积成毒,久而结聚成块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常误诊为其他疾病。
1.症状
(1)血尿: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突发性无痛性全程血尿多见,有时有条索状血块,间断发作,可自行停止。表明肿瘤已穿入肾盏、肾盂。
(2)腰痛:是另一常见症状,多为钝痛或隐痛。疼痛常因肿块增大、膨胀肾包膜引起;血块通过输尿管时亦可引起绞痛。
2.主要体征
(1)腰部肿块:有1/4~1/3肾癌病人就诊时发现肿大的肾。
(2)全身症状
①发热:多为低热,持续或间歇出现,可能因肿瘤坏死、出血、毒性物质吸收或癌组织内致热源引起。
②贫血:1/3~1/2病人有贫血,血尿可能是贫血的原因,但临床上也常见无血尿肾癌病人出现贫血。
③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为肿瘤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所致,病人常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④高血压:为肿瘤产生过多肾素引起,也可能是肿瘤压迫动脉造成狭窄或肿瘤内动静脉短路所引起。
⑤精索静脉曲张:如左侧肾静脉内有癌栓形成时,可出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⑥恶病质:晚期肾癌可出现消瘦、贫血、虚弱等恶病质改变。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2)尿细胞学检查:如能在尿液中检查到癌细胞则可确诊,但阳性率极低。
(3)血沉增快:约有一半以上的肾癌病人血沉增快。如同时出现发热和血沉增快者,多数预后较差。
(4)肝功能异常:血ALT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高血钙:可能为肿瘤分泌甲状旁腺素样物质引起,而并非骨转移引起广泛骨溶解所致。
2.影像学检查
(1)B超:是简单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能查出肾内直径l.0cm以上的肿瘤,因此大多数无症状的肾癌可由B超发现。
(2)X线检查:X线平片可见肾外形增大,轮廓改变,肿瘤内偶见钙化。如肿瘤较大挤压肾盏、肾盂,通过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可发现肾盏、肾盂不规则变形、狭窄拉长或充盈缺损。静脉尿路造影尚可了解双侧肾功能的情况。
(3)CT: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较小的肾癌并准确分期。CT检查表现为肾实质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平扫时密度不均匀,CT值一般在30~50HU。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肿瘤CT值有增强,但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CT也可鉴别其他肾实质疾病,如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囊肿。
(4)MRI:绝大多数肾癌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信号常不均匀。MRI能了解肾癌侵犯范围,明确肾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
(5)血管造影:主要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肾癌在动脉期上表现为多血管性占位病变,可见增粗增多和紊乱的肿瘤血管,或由于动静脉瘘伴有肾静脉早期显影。
1.诊断肾癌病状多变,早期诊断往往很难。血尿、疼痛和肿块,仍然是肾癌的主要症状,如此“三联征”俱全者已进入晚期。因此其中任何一个症状出现都应引起重视。肾癌有时因其转移病灶症状就医,如肺转移灶引起咳嗽、咯血、脊椎转移引起腰背痛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肾囊肿:二者均有肾脏增大,但肾囊肿是肾脏良性占位病变,B超、CT等检查可提示肾脏囊性改变。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本病不常见,大多为女性病人,属良性肿瘤,CT、MRI检查可与肾癌相鉴别。
肾癌的治疗原则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
1.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可采取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行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范围包括肾周筋膜、肾周脂肪、肾脏,并做区域淋巴结清扫。如双侧肾癌或孤立肾肾癌可做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由于肾细胞癌对细胞毒药物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化疗效果较差。目前研究表明,分子靶向药物更能显著作用于肾癌,提高患者生存率,作为转移性肾癌的一、二线治疗用药。免疫治疗如白细胞素介-2(IL-2)和干扰素(IFN-α)对治疗晚期肾癌均有一定疗效。肾细胞癌对放疗不敏感,但也可作为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尤其是对骨转移可进行姑息性放疗。射频消融技术,或冷冻消融术可用于无法切除的小肾细胞癌治疗,但选择应慎重。
2.辨证治疗
(1)脾肾两虚证
证候:尿血,腰痛,腰部肿块;纳差,恶心,呕吐,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肾,软坚散结。
方药:四物汤合右归饮加减。
(2)肾阴亏虚证
证候:小便短赤带血,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腰痛,腰部肿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3)湿热蕴结证
证候:腰痛,坠胀不适,尿血,低热,身沉困,饮食不佳,腰腹部肿块;舌体胖,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方药:八正散加减。
(4)瘀血内阻证
证候:面色晦黯,血尿频发,腰痛,腰腹部肿物日渐增大,肾区憋胀不适,口干舌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5)气血两虚证
证候:久病体倦,疲乏无力,自汗,盗汗,面色无华,血尿时作,腰痛腹胀,贫血消瘦,行动气促,有时咳嗽伴有低热,口干而不欲饮;舌质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二、膀胱癌
膀胱肿瘤(tumorofbladder)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上皮性肿瘤占90%以上,且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肿瘤,鳞癌和腺癌各占2%~3%。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发病之比为4∶1。属于中医“尿血”范畴。
1.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与膀胱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因素很多,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吸烟、长期大量饮咖啡、服镇痛剂和糖精等。已肯定的化学致癌物有2-萘胺、联苯胺、4-氨基双联苯、4-硝基双联苯、1-氨基-2-萘酚等。长期接触这些制造染料的中间产物或橡胶塑料的抗氧化剂、油漆、洗涤剂或暴露于燃烧气或煤烟中都有可能发生膀胱癌。但个体差异很大,潜伏期很长。
膀胱癌主要的致癌因素是芳香族的胺,而潜在的致癌物是饮食硝酸盐和经肠道菌群作用后产生的亚硝酸盐。膀胱埃及血吸虫病、膀胱白斑和腺性膀胱炎可能是癌前病变。宫颈癌行盆腔放疗的妇女发生移行细胞癌的几率明显增加。
(2)病理:正常膀胱的尿路上皮是移行细胞上皮,有3~7层。最浅表层由大的扁平伞形细胞组成。原位癌是指在扁平、非乳头尿路上皮上有增厚而发育不良的细胞学改变,这些细胞学改变为上皮变异增厚(超过20层细胞层),核增大、浓染、形状不规则、突起,胞浆核比例失常。移行细胞癌的生长模型是向外呈乳头样浸润性生长,组织学级别增加与乳头的特征减少、瘤体生长趋势加快有关。
鳞癌和腺癌恶性度高,生长迅速,常广泛浸润膀胱壁。鳞癌可因结石长期刺激引起,临床上有10%~20%病人伴有结石。腺癌可发生在正常或畸形膀胱,亦可起自腺性膀胱炎;肿瘤常为单发,多局限于膀胱某个区域。
生长方式:一种是向膀胱腔内生长成为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另一种在上皮内浸润性生长,形成原位癌、内翻性乳头状瘤和浸润性癌。
肿瘤分级:最常使用的分级依据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即按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核改变和分裂相等分为三级:Ⅰ级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Ⅲ级分化差,属高度恶性;Ⅱ级分化居Ⅰ、Ⅲ级之间,属中度恶性。
肿瘤分期:国际抗癌协会(UICC)肿瘤TNM法临床和病理分期,见表24-4。
表24-4UICC肿瘤TNM法临床、病理分期
肿瘤扩散:膀胱癌的扩散主要向深部浸润,直至膀胱外组织。浸润肌层时常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浸润至膀胱外组织时,多数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晚期可经血行主要转移至肝、肺、骨等处。膀胱癌好发部位在膀胱侧壁及后壁,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由于膀胱肿瘤的多中心发病的特点,有时可先后或同时伴有肾盂、输尿管和尿道肿瘤。
2.中医病因病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等致正气虚损,邪气乘虚而入,导致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成块而发为本病。病久耗伤气血,致气血两虚之证。
1.症状
(1)血尿:为间断、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常见的首发症状。70%~98%的病人有此症状,多为全程血尿,也可表现为初期或终末血尿,常间歇性发作,血尿严重时常有血块,或排出洗肉水样尿液及腐肉组织。
(2)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常因肿瘤坏死、溃疡和合并感染所致。
(3)排尿困难:如肿瘤较大或堵塞膀胱出口时可发生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4)其他:晚期膀胱肿瘤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腰痛、尿毒症、腹痛、严重贫血、消瘦等。盆腔广泛浸润时可出现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浮肿。
2.体征一般情况下体检均为阴性,但瘤体较大时,双合诊检查可触到肿块;若出现排尿梗阻,可在下腹部触到膨隆的膀胱。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间歇期时尿常规可正常,发作时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合并感染时可见多个白细胞。
(2)尿细胞学检查: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是较好的诊断方法,但对于诊断早期Ⅰ级肿瘤敏感度差,对Ⅱ、Ⅲ级肿瘤及原位癌则阳性率高,约为80%。
(3)膀胱肿瘤抗原(BTA)、核基质蛋白(NMP22)、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阳性率可达70%。
2.影像学检查
(1)B超:无痛苦,容易接受。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膀胱肿瘤,并可显示肿瘤浸润的深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帮助。
(2)X线检查:静脉尿路造影虽不易发现膀胱内的小肿瘤,但可了解上尿路系统有无肿瘤及肿瘤对肾功能的影响;肾积水或显影不良常提示肿瘤浸润输尿管口;较大的膀胱肿瘤可见膀胱充盈缺损;浸润膀胱壁时膀胱壁僵硬不整齐。
(3)膀胱镜检查和肿瘤组织活检: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最为重要,可直接看到肿瘤的大小、数目、部位及形态是乳头状还是实性、团块状,是有蒂还是广基,并可在镜下取活检以明确诊断。膀胱镜检时还应注意肿瘤与输尿管口和膀胱颈的关系,并同时做肿瘤或可疑部位的活检。
(4)CT、MRI:CT常用作膀胱肿瘤的分期,特别对了解有无膀胱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帮助,但淋巴结直径<0.5cm者仍难以分辨。MRI可进行矢状、冠状断面成像。对肿瘤分期基本与CT相仿,但判断膀胱壁受损程度较CT准确。
1.诊断对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的病人,应考虑膀胱肿瘤的可能,必须进行详细检查,尿脱落细胞检查和膀胱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膀胱尿路上皮性肿瘤的血尿和肾、输尿管肿瘤相似,均可为间歇性无痛性血尿,因此须加以鉴别。此外还须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尿加以鉴别,如尿石症、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非特异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膀胱癌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很大,治疗方法很多,但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为辅。
1.西医治疗原则上Ta、T1的表浅膀胱肿瘤和局限的T2期肿瘤,可采用保留膀胱的手术;较大的多发、反复复发的T2期及T3、T4期肿瘤,应行膀胱全切除术。手术方法可分为经尿道肿瘤电切术、经尿道激光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单纯膀胱切除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2.辨证治疗
(1)肝郁气滞证
证候:尿血,胁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加减。
(2)湿热下注证
证候:尿血,尿频数,尿痛,小腹胀满,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加减。
(3)气血两虚证
证候:尿血,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自汗,盗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通利小便。
方药: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