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膀胱炎费用
急性膀胱炎医院
急性膀胱炎手术
急性膀胱炎饮食
急性膀胱炎症状
急性膀胱炎治疗

常用实验室检查解读,不看后悔

白癜风可以治愈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9/5772754.html

文章来源:知乎

一、血常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包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临床意义

1)减少:

(1)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药物:肿瘤化疗、抗生素尤其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

(2)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

(3)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2)增加:

(1)生理性: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2)病理性:细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急性创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3.白细胞分类计数

正常值参考范围,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0.50~0.70;

增加:与白细胞总数增多一致(注意:早期铅、汞中毒中性粒细胞增多,中、后期减少)。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重金属中毒、有机物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

(2)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

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酸多:皮肤、过敏、寄生虫)

减少: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酸少:伤寒、副伤寒、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嗜碱性粒细胞(B):0.0~0.01;

增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铅中毒等

减少:与嗜酸增加相反的(酸多:皮肤、过敏、寄生虫);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淋巴细胞(L):0.20~0.40;

增加:(传染病/血液病/免疫排斥,传血排斥淋巴多)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单核细胞(M):0.03~0.08;

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减少:过量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减少

(二)红细胞计数(RBC)

1.正常值参考范围: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多:相对增多:血液浓缩;绝对增多:(生理性缺氧/病理性缺氧/肾癌/骨髓亢进)

减少:造血物质缺乏、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贫血(慢性炎症等)

(三)血红蛋白

男性~g/L;女性-g/L;儿童-g/L;新生儿~g/L

增加:(病理性、缺氧,失水、用药等,红细胞数量增多);

减少:出血、疾病。

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红细胞减少比血红蛋白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四)血小板计数

(~×/L;女性略高

减少: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肿瘤药及磺胺药;

增多: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创伤:一过性。

五.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魏氏法):男0-15mm/h;女0-20mm/h;

血沉增快:(感染/炎症(风湿)/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凡有感染、炎症、组织坏死的情况,血沉加快,提示有病变存在。血沉是否增快是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恶性加快,良性正常。

二、尿常规检查

(一)检查项目及意义:

1.尿液的酸碱度(pH值)[参考值]5.0~7.0,晨尿pH5.5~6.5

增高:碱中毒、膀胱炎等;应用碱性药物。

降低:可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饥饿状态等;应用酸性药物。

2.尿比重

[正常尿比重]1.-1.之间(干化学试带法)

尿素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反映盐的含量。

增高:(滤过功能差: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心力衰竭,高热,脱水等。

降低:尿崩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异常。

3.尿蛋白

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尿蛋白: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mg/L或mg/24h的,称为蛋白尿。

生理性尿蛋白: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

病理性尿蛋白:肾小球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性:肾盂肾炎。

混合性:慢性肾炎。

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药物肾毒性:氨基苷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假性蛋白尿:泌尿道感染。

4.尿葡萄糖

疾病(持续性):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等。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

5.尿胆红素

尿胆红素的检出是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正常值阴性

尿胆红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不会出现尿胆红素阳性。

6.尿液隐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尿血红蛋白试管法、尿肌红蛋白试管法)。

尿血红蛋白阳性:创伤、疾病: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用药:阿司匹林、磺胺等。

尿肌红蛋白阳性:创伤、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

7.尿沉渣白细胞

正常少于5个/高倍HP。尿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

8.尿酮体

定性:阴性。尿酮体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酮尿、非糖尿病酮尿(饥饿、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

9.尿肌酐

碱性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伤寒、破伤风;尿肌酐减少:进行性肾病、肾衰竭、肌肉萎缩、肌肉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

10.尿尿酸

尿酸增高:痛风/甲亢/高嘌呤、高木醇/肾上腺皮质激素

尿酸减少: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

11.尿淀粉酶

尿淀粉酶升高:多见于急性胰腺炎。尿淀粉酶增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决定性指标。其他:胰腺癌、腮腺炎、胃肠道穿孔。

尿淀粉酶降低:主要见于重症肝病、糖尿病。

12.尿沉渣管型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颗粒管形;

肾病综合征:脂肪管形;

慢性肾盂肾炎:白细胞管形;

用药引起管形异常:多粘菌素、顺铂、磺胺等

13.尿沉渣结晶

肝病患者: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若有肝细胞性黄疸,则还出现胆红素结晶;

痛风患者:尿酸结晶;

慢性肾病:草酸结晶;

服用磺胺药:磺胺结晶

三、粪便检查

(一)粪便外观

粪便外观

临床意义

稀糊状或水样粪便

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

黏液便

小肠炎症、大肠炎症

脓血便

细菌性痢疾(脓为主)、阿米巴痢疾(血为主)、肠癌

冻状便

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

米泔水样便

霍乱、副霍乱

乳凝块便

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

鲜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

柏油便

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便

阻塞性黄疸及钡餐检后排钡

细条便

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二)粪隐血

1.消化道溃疡: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出血量大,可呈间歇性阳性。

2.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阻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三)粪胆原

1.增加:其他类型黄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减少:阻塞性黄疸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增多、吞噬细胞增多:各种肠炎、痢疾

检出红细胞:细菌性痢疾(脓为主;红细胞散在,完整),阿米巴痢疾(血为主;红细胞扎堆、破坏)

四、肝功能检查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谷)ALT(GPT)

成人40U/L。临床意义: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ALT升高常见于:肝胆疾病:(一切肝胆疾病);其他疾病:(心肌损伤、骨骼肌损伤、胰腺损伤);用药与接触化学品:(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他汀类调血脂药)

(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AST(GOT)

成人40U/L。临床意义:AST升高与ALT基本同;以慢性肝炎、肝硬化最明显。

心肌梗死:发病6~8小时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高峰。单纯心绞痛时,AST正常。

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LT升高幅度大于AST。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存在于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γ-GT增高)

①升高可见于除肌肉组织外所有组织疾病,尤其是肝胆疾病、胰腺疾病;

②二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乙醇可使之升高

③胆管阻塞性:上升最高;肝癌:明显升高。用于诊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肝癌术后有无复发;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升高见于肝胆疾病、骨骼疾病;他汀类药物可使之升高。

(五)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TP=A+G,A/G=l.5~2.5:1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白蛋白维持渗透压和营养状况,反应肝功能受损;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各种原因脱水所致血液浓缩;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①合成障碍:常见肝脏疾病,持续白蛋白<30g/L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②营养不良;

③蛋白丢失过多;

④消耗性疾病使消耗增加;

⑤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

球蛋白增高: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炎症、感染、自身免疫病、骨髓瘤、淋巴瘤。

球蛋白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A/G比值:急性肝炎早期:A/G比值仍可正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A/G比值1。

五、肾功能检查

(一)血清尿素氮(BUN)

1.正常值参考范围: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1.8~6.5mmol/L。

2.临床意义:血中尿素氮增高见于:

①反应各种类型的肾功能不全,尤其是慢性、严重性肾病。

②不能作为肾病早期的诊断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氮质血症诊断有特殊价值。

④受肾前性因素(脱水、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和肾后性因素(尿道结石、前列腺增生、尿路梗阻)的影响。

(二)血肌酐(Cr)

血肌酐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

血肌酐增高:各种类型肾病,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早期或轻度肾损害时正常;中重度肾损害明显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时增高:肾功能严重损害。

六、血液生化检查

(一)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

1.淀粉酶活性升高:(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主要用于胰腺炎的诊断。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血清的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小时达高峰;3-4天下降至正常。其他疾病:腮腺炎,胰腺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2.淀粉酶活性降低: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二)磷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

1.磷酸激酶增高:

1)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

2)各种肌肉疾病

3)脑血管疾病

4)用他汀类药

2.磷酸激酶降低:见于肝硬化等

(三)血尿酸

1.血尿酸增高(痛风、甲亢、高嘌呤、高木醇;利尿、抗压、非甾抗炎、抑免疫)

1)痛风病、高尿酸血症。

2)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摄入过多。

4)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抗高血压药、免疫抑制剂、抗结核药和维生素等。

2.血尿酸减少:

1)疾病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

2)饮食高糖、高脂肪饮食。

七、血脂、糖代谢检查

(一)血糖

空腹血糖成人3.9~6.1mmoL/L(70~mg/dl);儿童3.3~5.5mmoL/L(60~mg/dl)(略低)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mg/dl)

1.血糖增高

1)胰岛素功能低下

2)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巨人症、胰高血糖素瘤等。

3)用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抗精神病药血糖降低

4)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β细胞瘤。

5)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爱迪生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

6)其他病症:长期营养不良、肝癌、重症肝炎、糖原积累病、酒精中毒、妊娠、饥饿、剧烈运动等。

7)用药:用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药过量,或联合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断剂、奥曲肽。

(二)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范围:4.8%-6.0%。糖化血红蛋白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

(三)血清总胆固醇TC

参考范围:两点终点法3.1~5.7mmol/L;胆固醇酯/总胆固醇0.60~0.75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用药: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

降低:(甲亢、严重肝脏疾病、贫血)

(四)三酰甘油酯TG

参考范围:0.56~1.70mmo1/L(增高、减少均与血清胆固醇相同)

(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参考范围:2.1-3.1mmo1/L

临床意义:LDL-CH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危险因素。

增高: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及肾脏疾病;

减低:甲亢、严重肝脏疾病、贫血。

(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参考范围:1.2~1.65mmo1/L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HDL-ch水平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呈负相关。

降低:生理性: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

八、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乙肝五项

临床意义

各种情况下的传染性:

1.“大三阳”(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应尽快隔离。

2.“小三阳”(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乙肝病毒人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肝功正常,无症状,为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

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视频

山东大学《诊断学》视频

何凯文考研英语阅读同源外刊时文精析视频,免费送!

我以成功领取复旦大学《生物化学》视频

医学资料第六期:北大医学部《预防医学》视频

长按解锁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医学生资料分享

百度云:南极星5204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yan.com/jxpgyys/404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