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是15个“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之一,不仅能使很多血液病例如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获得深度缓解或治愈,还能应用于一些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这也是我们山一大二附院血液科今年重点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今年我科已经迈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第一步,要想使今后的每一步都走的稳扎稳打,医院移植中心的技术及经验。年我科张志瑢主任医院专项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半年,今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新医技大楼将配备标准化层流病房,科室选拔派出王洁和刘新新两位主治医师到北京专项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提到进修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屈一指的移植中心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这里是亚洲最大、世界前五位的移植中心,每年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余例,占全国总数的1/4,是全亚洲唯一手术过万例的移植中心。骨髓移植诞生地美国Fred.Hutchison癌症中心(年均例)等欧美著名骨髓移植中心,一直以来都仅限于HLA基因全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移植,身为80后的我们这一代也是经历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在此国情下同胞全相合供者来源匮乏至极,而中华骨髓库的非血缘供者库捐献成功率仅11%,供者来源缺乏成为移植领域长期未解决的世界难题。以黄晓军教授为首的北京大学血研所移植团队首创的“北京方案”,使单倍体(半相合)移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使全世界移植患者迎来了“人人有供者”的时代,并且或将改写“全合同胞始终作为首选供者”的历史。怀揣着移植梦和敬畏心,我们来到了这里。
一
工作篇
1、工作繁忙,但井然有序
来之前我们就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里骨穿班一上午要做四五十个骨穿,一个人要值三层楼的班,繁重的工作累哭大夫,甚至有的进修医生来了工作一周就放弃了”。苦和累我们倒不怕,只是担心没有移植基础的我们能否胜任这里的一线工作。报到后我们很快投入到临床工作中,熟悉系统、工作流程、与前一批进修医生交接班,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很快熟悉了移植的适应症、供者的选择、不同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以及移植期间及移植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移植病房的工作对医生要求很高,预处理化疗、供者采集前准备、采髓术、采外周血干细胞、大不合及小不合处理、回输不良反应、粒缺期并发症处理等等,任何环节的丝毫差错,对患者都有可能是致命一击,每天都是绷紧神经的一天。虽然工作量大,但北大血研所有完备的临床路径体系、移植计划表格、各种告知及评分表格,使工作化繁为简、按部就班。这里有自己特有的移植诊疗规范,一线医生完成基本诊疗工作,二线医生全面把控治疗策略,疑难问题全科讨论,确保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最高水平的诊治。我们所在的海淀院区共8个病区,每个值班一线负责2-3个病区,所有病区由一位二线老师负责,每晚6点所有值班人员汇集,确保进行详尽的交接班。每天一线住院医师将自己所管患者的化验结果抄写在化验一览表中,异常结果红笔标注,拍照发给上级医师,确保异常结果尽快处理。严谨的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得以井然有序的进行。
移植仓内工作日常
骨髓采集术
2、主治医师高度负责,勤奋严谨,坚持坚守
这里的主治医师有晋升不久的主治医师,也有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病人高度负责,对治疗严谨苛刻。每天雷打不动的早查房和晚查房,晚11点前随时回复值班一线的请示。不仅对住院患者如此,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长期随诊,患者有任何不适及病情变化都会通过电话或 移植病人病情复杂,加激素还是减激素,加免疫抑制剂还是减免疫抑制剂,医生的决策关乎每一位患者的命运!北大血研所一直沿袭联合查房制度,每周二早七点黄晓军教授会到我们所在的海淀院区进行大查房,简单看过病人后在示教室进行病例讨论,主治医师进行幻灯片展示,之后所有医生进行讨论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幻灯片展示不是仅仅展示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经过,而是要求主管医生先去查阅文献、提出解决方案,再由上级医师讨论决定。在讨论过程中,很多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还会衍生出很多临床课题,老师们会对既往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或提出前瞻性对照研究的设想。这种查房模式值得我们所有科室借鉴学习。北京方案的成功也只是开始,如何进一步降低GVHD、如何更好地预防白血病复发、多个供者选择哪个最佳,北人的老师们不断积累病例,完善数据,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北京方案”改变了全球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格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移植人的突破与创新。正如黄晓军教授所说:“常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跳出常规去创新,人总是在试错中成长的,只有不断创新,一个学科才能进步!”
周二病例讨论
山一大二附院血液科王洁、刘新新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病学系主任、医院血液科主任、造血干细胞移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晓军教授合影。二
学习篇
来这里进修的每一位学员都会收到北大血研所赠送的黄晓军教授主编的《实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黄晓军教授一直鼓励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多看教科书,书里找不到的东西就去查文献,用数据说话。平时工作中我们常抱怨工作忙、平台不够、没有科研思路,但在这里任何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可能萌生出科研思路,临床科研概括来说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过程、说明道理,只要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总结,我们也能成为科研达人。这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科内讲座均采取线上会议模式。每周一的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八点是午间道和晚间道时间,主要讲解“指南解读、学术进展、国际会议亮相、典型病例”等,每周三晚八点为“JournalClub”,主要进行研究生和青年医生分享最新发表的文章、素质提升教育及科研能力培训等。讲座内容预报会在每周五发在进修群里,医院血液科进修过的医生都能参与进来。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移植相关的线上线下学术会议,每一场都是与大咖面对面的知识盛宴。每一位医师知识一天天的积累,水平一天天的提高,得益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三
生活篇
张志瑢主任经常打电话询问我们的工作近况,嘱咐我们劳逸结合、利用宝贵的学习机会好好充实自己,还要丰富物质生活。下夜班我们会自己做做饭,跟科室的小伙伴们聚聚餐,时常进行一下知识互补,还会一起感慨出来进修有个伴真好。周末难得有空我们也不忘在这北京城走一走,出行基本是单车、地铁或步行。北海公园的白塔和小船儿勾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回忆,植物园的樱花和海棠美得惊艳,后海的胡同和四合院影射着老北京的悠然时光,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更幸运的是我们在北京见证了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
科室活动
北京掠影
见证建党百年
时光飞逝,转眼半年的进修就快结束,这段宝贵的经历必定使我们终生难忘,希望自己所学能运用于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希望自医院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希望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能造福咱们泰城百姓。我们将与团队成员团结进取,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血液科的辉煌作出不懈努力!
厚德精诚 博学创新
供稿:血液科
文:王洁
本期编辑:和树芸马骁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