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适应
一、萎缩
1.概念
已发育正常状态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病理改变
a.实质细胞萎缩b.间质反应性增生c.脂褐素增多
脂褐素:主要见于萎缩的细胞内,正常细胞如附睾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神经节细胞也可见少量脂褐素。
心肌萎缩:心肌纤维变细,心肌体积变小,胞质内核两端可见脂褐素
二、肥大
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三、增生
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肥大和增生可单独或同时发生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只有肥大。
四、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取代的过程。
a.只能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上皮组织之间、间叶组织之间)
b.神经、淋巴造血不发生化生
常考的化生:
上皮组织化生
慢性宫颈炎,宫颈粘膜柱状上皮磷化
慢性支气管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磷化
慢性膀胱炎,移行上皮磷化
Barrett食管
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部粘液腺——肠型腺体
幽门腺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底部胃底腺——幽门粘液腺
考点二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组织在功能代谢障碍的基础上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
表现部位:细胞内和/或细胞外间质
表现形式:异常物质的沉积或原有的物质数量明显增加
1.细胞水肿
a.机理:线粒体损伤
b.好发部位:心、肝、肾实质细胞
c.光镜下: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胞浆内出现的红染细胞颗粒状物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d.结局:恢复正常或者溶解坏死(液化性坏死)
2.脂肪变性
a.非脂肪细胞内出现脂肪(甘油三酯)或脂肪含量明显增多
b.好发部位:肝、心、肾实质细胞
c.发生原因:缺氧、营养缺乏、中毒(四氯化碳)造成的脂蛋白合成障碍;脂肪的过度摄入、长期饥饿、糖尿病造成的脂肪酸输入增多、合成增多;酗酒造成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多
d.慢性肝淤血:肝脂肪变性首先发生于肝小叶中央区(小叶中央区缺血严重故先发生于该区);后期形成槟榔肝,此时脂肪变性发生在肝小叶周边区
磷中毒时,肝脂肪变首先发生于肝小叶周边区(注意与慢性肝淤血对比记忆)两者有区别的原因在于周边区对毒物敏感
e:虎斑心:心内膜下乳头肌处心肌脂肪变性(黄色)与正常心肌(红色)相间
3.玻璃样变性
a.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发生于细动脉,沉积于血管壁的血浆蛋白
b.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肿胀融合的胶原蛋白
c.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血浆蛋白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血浆蛋白
Rusell小体:浆细胞内的免疫球蛋白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肝细胞内的中间丝蛋白
(高频考点)
4.淀粉样变性
蛋白质与粘多糖的复合物
5.粘液样变
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风湿病、间叶组织肿瘤等疾病
6.病理性色素沉着
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所产生的残余小体(棕黄色颗粒)正常情况下肝、脾、淋巴结、骨髓内也可见此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病理情况下见于出血区及溶血性疾病
7.病理性钙化
a.营养不良性钙化
血中钙磷水平正常,局限于变性坏死或异物区
b.转移性钙化
血钙增高,全身性,沉积在正常部位如肺、肾、胃间质
考点三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1.坏死
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形态结构破坏
细胞核的形态是判断细胞死亡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a.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脾、肾,肉眼灰白色、质硬,组织轮廓可保持较长时间
b.干酪样坏死: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结核杆菌引起,肉眼质黄,坏死最彻底
c.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脑
d.脂肪坏死:常考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造成的酶解性脂肪坏死,乳腺外伤造成的外伤性脂肪坏死
e.坏疽: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官,常考部位肠,子宫、肺、胆囊、膀胱
f.纤维素样坏死: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部位发生在结缔组织、血管壁,例如恶性高血压细动脉壁、胃溃疡底部小血管
(高频考点)
2.凋亡
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只涉及单个细胞或少数几个细胞死亡
形态特征: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形成凋亡小体
(选图出自五年制第九版病理课本、八年制第三版病理课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