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体检,做了一堆检查,
拿到报告单一看,啥都看不懂,
看到数值不正常就在心里担心,
是不是有啥问题,
然后吃不好、睡不好,
成天担心这担心那……
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
我们经常做的那些体检的数据,
高了,低了,阴性、阳性
都是什么意思?
医院的检查报告,
下列知识你应该get!
给自己和家人收好了,
别再担心咯~
血常规
血常规,俗称“血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血液检查。血常规中的许多指标都是病理改变常用的敏感指标,其中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诊断参考价值。
白细胞
↓偏低:说明身体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皮肤表面容易感染病。
↑偏高:说明身体可能有炎症,如扁桃体炎、肺炎、阑尾炎等,如果白细胞高得太多,则有可能跟血液病有关,医院血液科做进一步检查。
红细胞
↓偏低:可能会贫血,典型的表现为上楼气喘吁吁,脸色蜡黄。
↑偏高:会使得血液黏度增大,引起血液流通不畅。
血小板
↓偏低:血小板减少或会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或疾病。
↑偏高:血小板增多或会存在骨髓增生性疾病。
白细胞:人体防御的卫士
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4.0-10.0)×10^9个/L。白细胞根据形态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达到(50%-70%),它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
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和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多见于白细胞疾病。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或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等。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低增生性白血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检
验医学网
红细胞:贫血的一个诊断标准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氧气的输送。它将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肺脏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也与血红蛋白有关,故俗称为“血色素”。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值是:男性-g/L,女性-g/L,新生儿-g/L。
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的指标作为贫血的一个诊断标准。常见的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的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不同的贫血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症施治。
血小板:能干的修补工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修补破损血管。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10^9/L。
血小板若低于正常值:必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血小板若高于正常值:可能预示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或肿瘤等疾病。
对指标偏离正常值的解读应该注意的是,所有的这些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如受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细胞都会有轻度的变化。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及时复查。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临床的症状以及体征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和诊断。
什么情况下应该到血液科检查1.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心悸,皮肤黏膜淤斑淤点、黄染等。
2.血液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异常增高或降低。
3.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4.其他如不明原因的发热,或不思饮食,日渐消瘦等。
总胆固醇
↓偏低:或会存在甲亢;严重肝脏疾病;贫血、营养不良等。
↑偏高: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各种高脂血症、胆汁淤积性黄疸、甲减、类脂性肾病、糖尿病等;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偏低:无β-脂蛋白血症、甲亢、吸收不良、肝硬化等。
↑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进入动脉壁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减、肾病综合征、肥胖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偏低: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应用雄激素等。
↑偏高: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甘油三酯
↓偏低:低β-脂蛋白血症或无低β-脂蛋白血症;严重肝病、吸收不良、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偏高:冠心病;原发性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等。
肾功能
血尿酸
↓偏低:见于恶性贫血、Fanconi综合征等。
↑偏高: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体内尿酸生成异常增多,原发性痛风、多种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铅中毒、长期禁食等。
血肌酐
↓偏低:老年人、消瘦者血肌酐会偏低,一旦上升,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可能。
↑偏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尿素氮
↓偏低:主要见于肾功能障碍、严重的肝脏疾病病人。
↑偏高:
(1)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竭,而且其尿素升高与病情成正比。
(2)肾前因素如水肿,脱水,循环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3)肾后因素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肿瘤或肥大等原因引起的尿少;尿滞留。
(4)体内蛋白质分解旺盛,如上消化道出血、甲亢等。
(5)生理性增高见于高蛋白饮食。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偏低:-
↑偏高:多见于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结石,胆管炎,胆囊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时的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病如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学网
谷草转氨酶
↓偏低:-
↑偏高: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坏死,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脐压性肌肉损伤时也可升高。
碱性磷酸酶
↓偏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偏高: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尿常规
尿蛋白
阴性:正常
阳性:或因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妊娠期等引起,此外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也会显示尿蛋白阳性。
尿白细胞
阴性:正常
阳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盂炎、肾盂肾炎、肾结核;淋病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尿糖
阴性:正常
阳性:糖尿病、肾性糖尿、颅内高压、甲亢、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等。
尿酮体
阴性:正常
阳性:
(1)生理性:过度饥饿、分娩后、进食多量脂肪。
(2)病理性:糖尿病酸中毒、妊娠等。
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
原发性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女性妊娠期也会升高。
癌胚抗原CEA
胃肠道肿瘤、胰腺恶性肿瘤,肺癌等,此外也会存在结肠炎、胰腺炎、肝脏q疾病、肺气肿等。
CA15-3
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胃肠道癌中指标均有升高,可作为监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最佳指标。在其它乳腺疾病和部分孕妇也有升高。
CA19-9
胰腺癌患者该项指标较高。手术切除肿瘤后,CA1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和胃癌的阳性率也会很高,若同时检测CEA和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性检测率。
CA
是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胰腺癌、肝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炎,急性胰腺炎、腹膜炎、肝炎、肝硬化腹水也可使CA-升高,CA-升高还与肿瘤复发有关。
PSA
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乙肝5项
HBsAg、HBeAg、HBcAb
阳性即“大三阳”,多见于急性或慢性乙肝,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HBsAg、HBeAb、HBcAb
阳性即“小三阳”,多见于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HBsAg、HBcAb
阳性见于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HBV感染。
HBsAb、HBeAb、HBcAb
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
HBeAb、HBcAb
阳性表示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HBsAb
阳性表示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HBcAb
阳性表示急性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不能只体检,而不重视体检后结果!认为做完检查,没有发现肿瘤就万事大吉!
不少人重视体检,但不重视体检报告上的数据:要不事不关己,认为体检过程比结果重要;要不“似懂非懂”,对指标的含义一头雾水。
医生提醒:陷入“体检后误区”者一定要重视看体检报告
误区一
不懂体检报告,不咨询专业医生
体检后要认真阅读体检报告,了解自己的需求,查看报告是否提示了某方面的问题,是否有警告标志。
“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字面上的数据,还要看字面下的含义。即便没查出什么问题,也不代表你很健康!”
看体检报告不只是看有没有病,还要看有没有得病的风险。报告是静态的,人是动态的。体检反映的只是当下的状况,即使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但并没有反映其上升或下降趋势。
因此,拿到检查结果应该积极咨询医生,并将个人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食物耐受等信息告知医生,积极配合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医生不仅可以结合你个人的生活习惯、家族遗传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分析、提醒你,给你有用的建议,还能告诉你,你所检查的项目是不是齐全。
误区二
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代表身体健康
“指标未超出正常值,不代表绝对正常。”目前,大部分体检指标的设定是根据疾病标准而非健康标准来定,换句话说,体检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却不能说明身体是健康的。
此外,指标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血脂、胆固醇指标的正常值标准仅仅针对健康人群,但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这样的数据可能就是一个危险的状态。”
也就是说,未查出问题者切勿大意:若身体不舒服可向医生咨询,考虑检查项目是否有偏漏、是否该增加检查项目;此外,在医生建议下继续保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让身体更健康。同时,可将个人及家庭每年的体检报告保存好,建立属于自己和家庭的“健康档案”。
误区三
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就有病
“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内,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例如你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
体检指标的数据是统计学根据大样本定的通用指标,没有包括“小概率”事件。
所以广义来讲是一个提示性指标,并不是所谓“金标准”的诊断指标。尤其内分泌指标总是随着个人生活习惯、身体状态、环境而不断波动,需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才能确诊。
当然,已查出问题者须做好随诊,需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复诊,分析比对所有检查结果才可确诊;确诊后若需治疗,应及时就医勿拖延。
误区四
体检结果异常,就自行服用药物
“自己抓药,可能偶尔会撞对,但更多时候会耽误病情。”体检指标间具有相关性,比如指标显示肝功能不正常,但患者并不知肝功能与哪些其他器官功能(指标)相关,不知引起异常的原因是什么,故用药只治标不治本,并不是有针对性的治疗。
“指标所描述的状态以及相关指标,只有医生才能看得出来,非专业人士不要自作主张买药。”
最好接受医生与专业管理中心的指导,从心理、运动、营养、睡眠、食物链、环境、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八方面进行“健康干预”。
来源:医院、医院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