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n在澳门,五岁以内的孩子打点滴是犯法的,不允许的,成人输液一次,缩短寿命七天左右,孩子输液一次,大脑七天不发育,而且免疫力下降,药物的毒素要2~4年才能排出体外中国每年输液亿瓶以上,平均每人8瓶,多么可怕的数据,为了孩子和我们的亲人,把它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给孩子多提高免疫力才是聪明的选择父母无知的爱,就是最大的伤害,你认同么?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2我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3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克,而美国只有13克,是美国的10倍。4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5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央视新闻:输液=自杀?53种疾病不准输液 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就是会让人体产生抗药性。你以后生病,再用抗生素,就可能效果不好了,甚至没有效果了。究竟哪些疾病需要静脉输液?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对静脉输液“谈虎色变”,以后需要对它敬而远之?Tooyoungtoosimple!(敲黑板,划重点!)专家说,不能“一刀切”地反对静脉输液,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静脉输液是可以使用的: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具体使用指征如下: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这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根据《通知》,门、急诊原则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下:一、内科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宭迫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9.高血压亚急症10.慢性浅表性胃炎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3.轻度结肠炎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17.急性膀胱炎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19.单纯的房早、室早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1.无特殊并发症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二、外科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3.轻度软组织挫伤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5.浅静脉炎6.老年性骨关节炎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9.慢性劳损性疾病10.慢性膀胱炎11.慢性前列腺炎12.前列腺增生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14.精囊炎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三、妇科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4.前庭大腺囊肿5.阴道炎、外阴炎6.原发性痛经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功血)四、儿科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世卫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但日常生活中,医院当保健院、抗生素当消炎药,长期滥用抗生素,不仅不会杀死身体里的病毒,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促使疾病周期延长!bsp;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
或者说,孔子为什么这样无聊,把台北市西门町追女人那样的诗都拿出来,就像现在流行的恋爱歌“给我一杯爱的咖啡”什么的,这“一杯咖啡”实在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得曲折、含蓄。由此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夫子。
上次提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正规的。
那么他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
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种人。
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
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
政治的风气、社会的风气哪里来的?如果站在文化的——礼的立场来讲,它是由文化而来的;谈到文化,就提到孔子所重视的《诗经》。我们知道《诗经》是代表各地社会风气的自然演变,《诗经》的第一篇,就是男女相爱。
讲到《诗经》的男女相爱,有一句话要注意的,孔子在《礼记》中提到人生的研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知道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却往往避而不谈,偏偏谈到最起码的、最平实的这两件人生大事。
我们曾经说过,一般人引用的“食色性也”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两人的话相近,但观念完全不同。男女饮食不是“性”也,不是人先天形而上的本性,是人后天的基本欲望。
一个人需要吃饭,自婴儿生下来开始要吃奶,长大了就需要两性的关系,不但人如此,生物界动物、植物都是如此,因此人类文化就从这里出发。
说到这里,我们就联想到,影响这个时代观念的两种思想,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影响了这个时代;另一个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重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认为人类一切心理活动,都由男女性欲的冲动而来,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化影响也很大。
弗洛伊德原来是个医生,后来成为一个大心理学家。比如西方的存在主义,也是几个医生闹出来的,有人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来看历史文化(这个性不是我们所说人类本性的性,是男女性行为的性。)认为历史上的英雄创业,就是一种性冲动,乃至说希特勒是性变态心理。
我们现代思想界受这说法影响的也很多,乃至把旧的历史写成的小说,多半都加上这种观念。甚至许多戏剧、电影故事,总要插上一些性——医学上的性;而文学上改用一个好听的名词——爱,等于一个人穿上外衣、结上领带,好看一点,也礼貌一点而已。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我们懂不懂这方面的道理呢?孔子也早已提出了,所以《诗经》第一篇选了《关睢》,根据“饮食男女”的基本要求,指出人生的伦理是由男女相爱而成为夫妇开始的,所谓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所有社会一切的发展,都由性的问题开始。
曾有一位学者对我说,他有一个新发现——“性非罪”论要提出讨论,他所指的这个“性”是狭义的,指男女性行为的性而言。
我没有立即答复这个问题,他把文章留下来,后来函电催问,我始终觉得碍难直接答复,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大概谈了一下,但还是避开了他那个观点。我认为这是人生哲学上最高的问题。
究竟这是本能的冲动吗?这个本能又是什么?不过我告诉他,世界上的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的。中国文化中,过去的思想——万恶淫为首;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亚当和夏娃不吃那个苹果,一点事都没有,上了魔鬼的当去吃苹果,他们也认为性是罪恶的。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西方文化是两个半苹果而来的:第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吃了,闯了祸,所以我们人类到如今那么痛苦。
第二个苹果,启发牛顿发现了地心吸力,中国人吃了很多苹果都不晓得。另外半个苹果,是木马屠城记所表现的英雄思想。这是西方文化来自两个半苹果的笑话,当然这不是偶然说说的。
西方与东方宗教家都认为性是罪恶,哲学家则逃避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孔子,他可以说是哲学家、宗教家,又是教育家。我认为现代观念的什么“家”、什么“家”都可以给他加上。
反正孔子,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他的封号最好——大成至圣先师,我们不要跟外国人走,给他加上了一个“家”字,反而不是大成,而是小成了,所以不要上西方文化的当。
孔子认为“关关睢鸠”男女之间的爱,老实讲也有“性非罪”的意思在其中。性的本身不是罪恶,性本身的冲动是天然的,理智虽教性不要冲动,结果生命有这个动力冲动了。
不过性的行为如果不作理智的处理,这个行为就构成了罪恶。大家试着研究一下,这个道理对不对?性的本质并不是罪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生命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大欲。
但处理它的行为如果不对,就是罪恶。孔子就是这个观念,告诉我们说,关睢乐而不淫。
大家要注意这个“淫”字,现代都看成狭义的,仅指性行为才叫淫,在古文中的“淫”字,有时候是广义的解释:淫者,过也,就是过度了。
譬如说我们原定讲两小时的话,结果讲了两个半小时,把人家累死了,在古文中就可以写道:“淫也”;又如雨下得太多了,就是“淫雨”。所以关睢乐而不淫,就是不过分。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及爱的处理,有一个原则的,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现在观念来说,就是心理的、生理的感情冲动,要在行为上止于礼。只要合理,就不会成为罪恶,所以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就人类的欲望而言,在《礼记》中记载孔子的话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每一个人,上自帝王,下至百姓,人人共有的大欲。
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到了某种地位,某种环境,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他的欲望是会变的,不断地增加累进。
尤其作了君侯的人,除了饮食男女基本的欲望以外他的大欲就是君临天下,要权势,要更大更大的权势。
普通的人,满足了饮食男女,就是求功名富贵,拿现代的话说,是发展事业,事业成功了,要权力,可以支配别人;有了权力,又希望君临天下;君临天下以后,还是不能满足;那么,希望长生不老,永远活下去,永远掌握着这个权力,所以秦始皇派人到蓬莱三山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然是求不到,但求不到还是要求,希望在家天下的支配欲上延伸,把这份已得的权力,传给自己的万世于孙,永远掌握下去。
——摘自南怀瑾《孟子旁通》
我们晓得,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两件事很重要,也最难解决--“饮食、男女”,即吃的、喝的以及男女之间的问题。所以东方圣人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两件事是欲界众生的基本需求。
中国俗语也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世界的众生之所以造诸恶业,都是为了求食、求生存,强有力的就吃小的,人是最坏的动物,什么都吃,连老虎、老鼠、蛇、狗……等等都可以弄来吃。
坐在这里的人大约都没有尝过饥饿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有一半的人类在受没有饭吃的痛苦,不要认为人人都有饭吃,那是因为我们太有福气。
佛家有一句话:“法轮常转”,法轮未转先要转“食轮”,如果三天不吃饭,厨房饭锅没有锅铲的声音,你看法轮怎么转?那你的“肠轮”就开始转,咯咯咯……饥饿的信号就叫起来了。
因此,这个世界的众生从古至今都是为饥饿所苦恼,都为了求生存而造诸恶业,生存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饮食。
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闹了那么多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这里拆房子,那里盖房子,就是两个人闯的祸,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人如果到了无男无女,无饮食需要,不知可以减少多少烦恼。
世界上众生有两件大事: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欲望,男女是奢侈的欲望。中国文化有两句成语,也是真话:“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一个人吃饱了没有事干,就要思淫了。一个人饥饿到极点,快要死了,强盗的心念就起来了。
饱暖、饥寒,是中国文学中很简单的两个字,却都是真理。保暖,吃饱了就暖,尤其是冬天,就不感觉冷;饥寒,饥饿了就冷;因为身体上的热能烧完了,就感觉寒冷。饭一吃,热能就增加。但是,生活安定了,保暖就思淫欲。饥寒,为了生存就去抢人家。
统而言之,非但人类,整个宇宙的生命过程,就是为这两个问题而繁衍出许许多多的事情,由生到死,没有第二件事。
所以,假设世界上没有饮食男女这两个问题存在,就比较清净,不是一向清净,一向清净是个人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环境。
——摘自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无论学仙学佛,讲到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可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与贪图富贵功名的享受并重,要想作到“离情弃欲,所以绝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我记得在一本笔记上看到一则故事说:时代一位巨公,听到一位修道的人,已有九十多岁,望之只像四十岁的中年人,便请他来,问修长生不老的道术。这个道人说:我一生不近女色。这位巨公听了,便说:“那有什么意思,我不要学了。”
这个故事,便是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所以古今多少名士,作了许多反游仙的诗,如“姮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及“妾夫真薄命,不幸做神仙。”都是普通心理的反应,这与“辜负香衾事早朝”,同样都是注重男女饮食,便是人生真谛的思想,如出一辙。
但是,相反地说,仙佛之道,的确也非易事,丹道家对于修炼神仙方术的人选,非常注重生理上的先天禀赋,所谓“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
唐代名臣李泌,生有自来,骨节珊然,但懒残禅师只许他有一十年太平宰相的骨相。麻衣道者谓钱若水,子无仙骨,但可贵为公卿耳!杜甫诗:“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这正如佛家所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是同样的隽语。
——摘自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原有与生命俱来的“欲”的问题,它究竟是恶或非恶呢?我们可以说:“欲”并非全是恶的。但“欲”很可能为恶的前驱,那是毫无疑问的。
佛说狭义的“爱欲”为生死业力的根本,也就是教人认清“爱欲”,实为自私所生的过患,而须防患于未然。《曲礼》所谓“欲不可从”,也正同此意。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一幕,何尝又非此意。
至于再把“欲”归纳到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欲”范围,而且认为“欲”就是罪恶,那是宗教性绝对道德的观念。宋明理学家也袭用了这严肃的面,例如朱熹所说“世人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由这严肃人格的观点而出发的。
至若《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子欲仁,斯仁至矣。”那是以“欲”作为动词的说法,也可以说:这是广义的“欲”,所以佛“欲”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此“欲”已经化除“私欲”与“爱欲”而成为伟大的愿力。
人们若能涤荡“私欲”、“爱欲”的胸襟,不被物欲所拘累,而善于变化“物欲”,为人类建立个庄严、美善的世界,则与释迦慈悲度世的愿力,孔子所谓“子欲仁,斯仁至矣。”的仁欲,并无二致。所以有人说:“欲非恶”。我想,应作如是观。
——摘自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一、总论大小乘修空,及密乘修大手印、大圆满、禅宗,皆属解脱道。解脱道对贪道而言。此二分道虽在密乘,然大小乘修空,亦属密乘解脱道之基础。解脱道所重者在见,贪道所偏者在气。故须了解解脱道、贪道修法之差别。(一)当先知小、大、密三乘各种见地之不同1、小乘修空根据人无我见——了知补特迦罗无有自性。从此修证,得解脱四果,取偏空涅槃。2、大乘修空根据无生见——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用多门观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破小乘之专执人无我,而于四谛十二四缘着为真实。又破大乘唯识宗之执着识相,而决定:心、境一切诸法,唯是无生。3、大手印根据俱生智见——此见亦名法身见。了知一切诸法,即此无生、俱生之明体。于此明体,保持之、坚固之、运用之、纯化之,不必别修转舍转得之各种对治,亦不用八不争多门辗转观察,一切法从其明体,本为俱生智故。4、大圆满根据本净见——此见亦称大圆满见。一切诸法从本清净,无有生死涅槃等分别垢染。无缚、无解、无修、无证,自生自显,任运自如。即见、即修、即行、即果,即于诸法起时,刹那自性大圆满。5、禅宗不立任何见,有以果德机用显露——禅宗不立文字语句,不许有肯路,不许有迟疑,不许有定功,不许有领会,直以证量授受,以证量显现体用。(二)次当知小、大、密乘各种修空的作风不同1、小乘修人无我空,重在分析。2、大乘修空,因同时必修六波罗蜜及四摄,故成就时间甚长,接近众生甚密,故染污缘重,易生魔障。如遇犯戒众生,与彼同饮一河之水,经云亦受染污,然在菩萨,明知如此亦甘为之。又以救赎众生,不惜生命,世世为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故令时间拖延。此其修空之作风本身有别于密乘也。3、大手印修空之作风,有教授,有传承,有灌顶,亦有次第,分四阶段以修习之。与双身法配合,则使身体化光。4、大圆满不立四瑜伽,极其顿超,但重在本来清净见。与脱噶配合,亦能使身体化成虹光。5、禅宗重在机用透彻,连本来清净见亦不用之,捧喝之下,令人立地成佛。如上见地、作风两者,为此五事综合地、粗浅地分辨。兹特于下列分论中,作分级地、微细地分辨。二、分论此中显密修空之分辨,小、大乘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圆满之分辨,大圆满与禅宗之分辨,层层比较,高下、顿渐、半满,自然明剖彻见矣。(一)显教修空与密教修空之分辨治学有两重功夫,皆不可少。首当会通,了知各各之同相、总相。譬如五事中,皆以空性为唯一条件。小乘修空。其空性之性质,非不同于大乘;密乘中三种修空,亦非别有一空性之性质。故宗喀巴祖师竟敢言小大乘之差别在福,不在修空性。然彼只知会通,故次当明辨。经过博学、审问、慎思,然后有才能智力去明辨之;明辨有素,切知各别之异相、别相,乃能把握其特优之点,身体力行之,故终之以笃行。是故在笃行之先,必须过一番明辨功夫,才知自己之足跟,究竟能够点在何等田地,方不自欺,方不自夸,方不自馁。显教修空,是依戒、定、慧通常进程,可谓因乘修空;依八不、四句,如理推究之。故其为其期甚久,为力甚多,为效甚微。密乘修空,有灌顶及果位方便,故称果乘。由上师成就果位之功德,施以果位之灌顶,传以佛在果位证取空性时之最大经验、最近证量、最快方便,使弟子立地得见明体,而且趋大印。则空性不属理论而属证德,是以快捷。有如火箭、雷达、飞机,此其大别者一。显教修空,而同时在缘起上修六度、四摄,与空性配合;试试错错,不必丝丝入扣,针针见血。菩萨牺牲生命多历年劫,以能先度他人为主旨。密教修空,同时在缘起果位实德上,有各种手印、咒语、方法、观想。凡佛在证果时所有经验,皆在密乘中传授,因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见,所未曾行者,不一而足;故于缘起上,密教尤快于显教者万万倍。且显教所有特点,实已作为密教之基础。但有修显而不修密者,绝无修密而不先修显者,此其大别二。(二)小乘修空与大乘修空之分辨1、小乘修空重分析,大乘修空重当体。小乘因重分析,分至极微不可破,于是极微之执犹存。又有二语为小乘惯用者:“外境极微无方分,能持心亦刹那无分。”于是内外皆不可破。在时间上,则唯许过去、未来为空,而现前之时间为实有。大乘则一切法当体全空,三世皆不可得。其空性不待分析方空,其自性从本以来为空性。故曰:“一切有为法,本来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不待分析,当体本空。小乘所举瓶碎则瓶空,心所执此瓶相亦空,此种分析之空,大乘不取。2、小乘因配四谛之苦、集,而欲借空性之观,以逃避有苦;或配无明系统之十二因缘,而修逆行之灭谛,亦必借空性以灭之。此为一种消极空性之修法。故《俱舍论》及马鸣(小乘)所造《净化论》,所引佛圣教量修空各喻,如牛、婴、火等,皆有逃避之辞。如云:“某家见牛在途,误为已有,其后发现此牛实官家所放,非实我牛,急将牛放释,而自逃避,恐被官家擒去。”比喻我法本空,今执无我,必被人擒。此盖与苦果二谛配合,谓无明我执,实为苦本,故必除此我执,以免苦集。然大乘修空,重在空性同体,而配合无我利他,以发起同体大悲、无缘无悲。于是行六度,以三轮皆空;用四摄,而小我自灭,故有积极之修法。3、小乘依业感缘起而配合空性,重在守戒。大乘用真如缘起,而出生如华严宗所提倡之缘起实德十种玄门,由是积集福慧资粮而圆满菩提;故所证者为大乘涅槃,而非小乘罗汉四果可以比拟。按缘起与性空,一而二、二而一者,未有修性空而不修缘起者。亦未修缘起而不修空性者;惟其修空性有差别,是以修缘起亦有差别。(三)大中道修空与大手印修空之分辨大中道一名词,见诸贡师主译《祝拔宗大手印解析》文中,彼中云:“大中道为因,大手印为道,大圆满为果。”其所谓大,盖配合下二者而言,实则即指般若乘之中道也。然就此因、道、果三字,已有极强烈之比较观矣。显教属因乘,密教属果乘,已见显密修空之分析中,不必再赘。然以祝拔宗等大手印书,每每以显混密,故不得不详为指出。1、般若乘大中道依八不、四句、十八空、八喻等方法修习。由理推究,即境作观。大手印以显教修空作基础,进而取得如法灌顶,而依加持力得见明体;由此起修,故为果位修持,功德大异。2、般若乘必杂修四摄、六度,方与所发菩提心,令他先成佛,我后成佛主旨相合。金刚乘则重彻底出离,闭关专修,发“为度众生愿成佛”之心,务令剋期证得,究竟利他。故不杂修治病、同事等染污因缘。具详《苏悉地经》,以九断修空,十分严格,故能取证。3、般若乘依渐次次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属通途。及其修止,亦必先修止,后修观,最后止观双运。金刚乘之大手印,得见明体,方可起修。明体之中,止观本来双运,明即为观,体即为止;故在初修专一瑜伽时,已属止观双运矣。《祝拔宗大手印》以专一瑜伽为止,离戏瑜伽为观,实属大错。依拙见:专一者,谓专心住于大手印之明体上,此中并无能修之止,及所修之境。明体自生自住于其本体上,故为果位修空之法。离戏者,虽执着明体之戏论,而非离空性观察寻伺上之戏论。4、依止、观双运起修,则属直径式之进行,前后相续进行故。依明体起修之大手印,是圆周进行。每一瑜伽是一圆周。初依明体时,即具有法身见等流因,其后每一瑜伽,依次实现。初于空性法身之范围无可增加,特于空性法身之内有智力光明,逐渐增进,乃至成就真正法色二身无分之佛位。其明体之体,即法身;其明体之明,所起缘起智光,即色身。显教中道修空,修一分,证一分。故菩萨初地,不知二地境界。通常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故其因乘路运,不可与密宗金刚乘大手印道相比拟。如乘汽车,各站各地明显经历,此属显教;如乘喷气式飞机,则鸟瞰大地,一目了然,不劳各站仔细留恋观览也。5、又密教所采之喻与显教者“能喻”虽相同,如大手印一味瑜伽所引水波、水冰、睡梦等喻,虽亦见诸般若经中,然其“所喻”则大有别。《祝拔宗大手印》及红教无垢光尊者之《虚幻休息法》未曾指明,致令黄教批评。拙书《大手印教授抉微》则已指明。其“所喻”者,在道即指空性而已,实为纯理的;而《祝拔宗大手印》之“所喻”,则指明体与妙用,实为证量的,而非惟纯理的。所谓水波者,水指明体,而波指一味之妙用。6、大手印之无修,指在光明空性缘起妙用上之无修垢。中道亦称无修,指在空性上之无修,指在断烦恼证菩提上之无学位。其证德必接近成佛之位,极难达到。大手印由灌顶力、加持力、法身果位实德之力,直接加持,其无修之位较易接近。无修之理论相同,无修之内容大异。若配三灌之空乐不二而进入无修,则果证大乐智慧身佛,根本为中道之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证。7、般若乘修空性,配合三轮体空之四摄六度修,既将修时展缓,不依令他先我成佛之愿力无尽,更无意乐将成佛之期缩短。反之,金刚乘修空性,除免于上述之迟缓原因不计外,又有其他加速方便,为般若乘所绝无者。如大手印之四灌,有初灌、二灌之加速果位方便,不惟具足般若乘修空依心方便,亦且加上金刚乘果位依气方便。如专论解脱道,亦必经初二灌之各种方便乃直修大手印;如兼及贪道,则更有第三灌之阴阳二气之方便,加速之力更强。大手印虽属解脱道之一,然第四灌者,原本第三灌出生,则贪道亦非无大手印也。特诸大手印加行中,方可列入初、二、三灌等法,不可如各译本中,直以修气为大手印正行,此点拙著《大手印教授抉微》已详述矣。8、般若乘真如缘起,虽不如唯识宗之赖耶缘起,偏重在心,而真如之理虽不限于心,然而真如妙心等词,在在皆与心配合而言。窃尝解此种心字,但指真如之精华,非专为心灵之心,而自别于他物也。真如缘起,本指万法,非一指心法。色法心法,皆包括在内。是以在般若乘中观理论上,非别色法而专指心法,乃心法、色法兼具。余所谓“三界唯缘,万缘唯空”,以显然别于唯识家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然而在实修上,并无建立五大气修法。大手印虽属解脱道,亦未必修五大气法。然其阶次,在初灌、二灌,或经三灌,或不经三灌,总有修气之加行。全其哲理,明明属金刚乘而金刚乘则明明标举六大常瑜伽,亦称六大缘起。故大手印在正行中虽不修气,在加行中,早有修气之基础。加以大手印定力加被,开中脉,融五气,化五光,亦果上必有之事,非般若乘所可乐受也。(四)大手印与大圆满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圆满二法,皆属无上瑜伽修空果位方便。在传承上言,大圆满出自红教库藏之法,黄教认为非真正印度之传承,而否认之。大手印在黄教虽不轻易谈及,然非不承认。库藏之法,非全不可信,亦非全然可靠,因后世伪造者,亦复有之。然吾人可以理观察,依法推究,其真正之法宝,固自不同。本文非专论库藏之真价值,特因大圆满本身,属红教库藏之法,不可不略论及。作者欲令读者对于大圆满能生信心,故先为介绍如此。至其优于大手印处,观贡师所云:“大手印属道,大圆满属果”。可以想见大概矣。”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