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62岁,既往食道癌术后病史4年,这次以“食后腹痛、腹泻4年余”为主诉就诊。4年前因食道癌行手术治疗,手术恢复一般,进食较前明显减少,且逐渐出现餐后半小时即腹痛难忍,需用力顶住肚脐,方可稍微缓解痛苦,自觉腹胀,于肚皮上可见突起之肿块,约半小时后则需如厕,解下稀溏之大便,症状方得缓解。三餐如此,痛苦万分,每次发作时额汗如珠,身体逐渐消瘦。就诊时症见:食后腹痛、腹泻、四肢逆冷、下肢为甚、身体消瘦、颧骨高耸、两目凹陷、腹部深凹、脐周动脉搏动明显、舌淡苔根厚腻、脉弦紧数等。当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大法当散寒止痛,初步拟定选用理中丸或者四神丸为主加减治疗。但是患者既存在中焦气血不足之虚证,亦存在寒邪盘踞之实证,故当兼顾虚实,故选用大建中汤、小建中汤、痛泻药方三方合方,处方如下:桂枝10g,白芍30g,生甘草30g,人参10g,干姜10g,吴茱萸5g,黑附片10g,薏苡仁30g,陈皮15g,防风10g,茯苓15g,肉桂10g,山药20g,鸡内金6g。7剂。水煎服,附子先煎,早晚温服,患者复诊时,告知腹痛大减,但是大便仍不成形,腹中气体较多,上方加入厚朴10g续服,后改为3日1剂巩固效果。
按:本病为慢性肠系膜缺血,多缓慢起病,常在进食后发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是本病最为典型的表现。腹痛位置不明,严重程度不等,部位多在脐周或左下腹,大部分发病时间在餐后半小时以内,并在1~2小时腹痛最明显,之后症状减轻,发病时卧或蹲坐可减轻部分症状。反复发作的餐后腹痛导致患者畏食、少食,加之肠道缺血本身引起吸收不良,从而出现体质量下降。此外,20%~60%的本病患者可有脉弱、血管弹性差等周围血管症的体征。
由于食管癌术后为重要原因,其体型较瘦,自身血容量较少,餐后血液供应胃部,肠道血供减少,因而出现剧烈绞痛。从辨证角度而言,选用大建中汤是因为其腹部气体攻冲形成的腹部肿块与原文吻合,“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大建中汤主之”;选用小建中汤是因为其形体消瘦,四肢逆冷,中阳受损;选用痛泻药方,因为其腹泻后疼痛可以缓解,符合泻后痛减的主治。故以三方合为一方,虚实兼顾,方中白芍与甘草用量较大,仿芍药甘草汤之义以缓急止痛,再加入温阳散寒之品,故症状改善较快。发热孙某,男,46岁,既往支气管扩张病史1年。患者8天前因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黄色,有臭味,量大,不易咳出,偶发痰中带血,伴发热,体温最高38,伴憋喘,活动后加重。于当地卫生室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减轻,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收入院。入院五天后,咳嗽咳痰较前改善,但是体温却一直较高,故请我科会诊。会诊症见:发热、无恶寒、咳嗽咳痰、量少色黄、双膝酸软、心烦乏力、纳眠较差等,舌胖色淡,舌苔黄厚根部剥脱,脉弦数。辨证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给予处方如下:蜜麻黄6g,桂枝10g,干姜6g,细辛3g,姜半夏10g,生石膏30g,苦杏仁10g,黄芩10g,陈皮15g,全瓜蒌20g,连翘20g,金银花20g,茯苓10g,薏苡仁30g,北沙参15g,姜厚朴10g。3剂,石膏先煎,水煎服,早晚温服。服药第二天患者体温降至37以下,后续服3剂,体温控制正常。
按:本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矛盾,其抗生素级别已经达到特殊使用级,但是体温仍然控制不佳,故转向中医治疗。从“热者寒之”的角度出发,理当选用大量苦寒泄热之品为主,但是方中却应用了许多辛温之品,与其发热形成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本案例中患者有支气管扩张的病史,平素咳痰较多,痰湿停聚体内,“舌胖苔厚”为其表现,这当是小青龙汤证中的“心下有水气”之宿根,当其感受外邪之后,出现发热之表证,法当发汗,逐邪外出,然而其却采用输液的方法,岂不是重伤阳气,引邪入里,因而逐渐出现热势缠绵,咳痰色黄等里证。所以其特别符合“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入里化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故原方以辛温通阳为主,使邪有出路,再加入清化痰湿之品,能快速达到解表邪、清里热、化痰湿的功效,因而服药后很快热退症减。所以在临床当中,会遇到很多类似输液后热势不减的患者,这与短时间内大量湿邪停聚体内,阳气无力抗邪外出是相关的,此当属于典型的“寒包火”证,所以当遇到此类病人时当适当地应用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等温化寒湿之品,不可一见发热就应用大量苦寒之品,真正做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口干王某,男,90岁,因“乏力、纳差4年余,加重20余天”就诊于我院,胸部CT示:右肺下叶片状高密度影,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排除占位性病变。给予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患者诉口干难忍,请中医科会诊。会诊症见:口渴、饮水多、随饮随尿、乏力纳差、夜眠较差等,舌胖边齿痕苔润滑,脉弦。给予处方如下:黑附片3g,肉桂3g,熟地黄15g,炒山药15g,泽泻10g,茯苓15g,牡丹皮10g,山茱萸10g。3剂。早晚各1次。服用1剂后诉口干较前明显减轻。
按:本患者老年男性,以口干渴请会诊,多数可能会给予滋阴清热之药物口服,但是患者饮即小便,及舌胖边齿痕属于典型的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正常上达导致的,所以当时头脑中快速闪过肾气丸的条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故而疏肾气丸之原方,未行任何药物加减,患者诉1剂症减,经方之功,其效甚速。
体会:
经典文献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根源。平时在临床工作中当坚持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做到常读常新。很多病人都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请会诊,所以疾病初期的典型表现多已发生转变,这就类似于伤寒当中的“失治、误治”,变证迭出,所以面对复杂病症,当抓主症,兼顾次症,这就需要熟读经典理论,知常以达变。经方的辨治思维多是“方证相应”,有是证则用是方,这就需要背诵相关条文。在文中“奔豚病”及“口干”两个案例中,原文对于医者快速判断病情,做出诊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对于青年医师,熟读经典是临床取效的捷径。(李明)
推荐书籍: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更多中医干货请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