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五台山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富园林特色的寺院——南山寺。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不妨把台怀镇寺庙群比作恢弘典雅的宫廷音乐;
把镇海寺比作清雅和谐的琴萧合奏;
把明月池比作舒缓悠扬的山林小调;
而把南山寺比作集各家音韵之所长的民族音乐大交响。
《夕阳红》栏目曾对南山寺作过这样的评价:“如果从内容的角度上来说,南山寺是五台山最富魅力的寺院”。
这是一座如此个性张扬、丰富多变的寺院,师法自然、因山就势,将山水纳入寺院、将寺院融入山水,就象川剧的“变脸”,五步一阁、十步一楼、步移景换、层层洞天,通幽曲径把五台山最丰富多姿的殿台亭阁、楼堂洞桥连接成完美的整体,炯别于一般寺院的规整刻板,呈现出一种“阶穷道尽疑无路,门启洞开又一层”的园林化风格。
(南山寺的四个三合一)
南山寺最大的特色便是融合,三教九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将其总结为四个“三合一”,即:
佛道儒三教合一、明清民三代合一、上中下三寺合一、砖石木三雕合一。
未进寺院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氛围了。
大家看:大照壁正面大书道教语录——“大方光明”;
山门外这面小照壁上,则镶嵌着“佛”字琉璃砖;
而这边的“尧天舜日”石刻象征着儒家思想的至高境界。
“佛经儒理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南山寺不愧是佛道儒三教在明清时期大融合的典型例证。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寺参观,这儿是南山寺的示意图,在这里我给大家把南山寺的总体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南山寺原称“大万圣佑国寺”,始建于后梁、鼎盛于元代、重修于清末、复兴于民国,现存建筑基本是明、清和民国的遗构,故称“明、清、民三代合一”。
现在的南山寺全称“万圣佑国南山极乐禅寺”,是清光绪三年由普济禅师主持,东北善人姜福忱捐资,将原极乐寺、佑国寺、善德堂三寺扩建合并后的总称。
虽然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中途停工,没有形成规划中四门大开的格局,却仍然达到了
三寺七层二十院、殿堂楼阁余间,占地4万4千平方米的的庞大规模,比号称五台山第一大寺的显通寺(4.3万平方米)还要大,是五台山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从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南山寺上下七层,上面的三层是佑国寺,中间的一层是善德堂,我们所在的下面三层是极乐寺,这便是所谓的“上中下三寺合一”。
另外,南山寺还是一座“砖石木三雕合一”的“雕刻艺术博物馆”,砖石木三雕遍布寺内每一个角落,是五台山雕刻内容最丰富的寺院,专家评价:
“像这样宏观浩大、微观精细的寺院是非常罕见的”。
这面仿木砖雕的大照壁就是一座难得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宽18米、高8米、厚1.6米,是五台山最厚的一面照壁。椽檩额枋、垂花斗拱、花果藤枝无不用水磨青砖精雕而成,虽为砖雕宛如木制,宏大厚实、庄重古雅。
(大山门建筑群)
南山寺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层次分明、富有韵律。
我们踩踏着近千级台阶上上下下参观寺院,就象踩踏着钢琴的琴键欣赏一组优美的民族音乐大交响。
按照游览的路线,我们将这部交响分为六个乐章,也就是
“南山寺六部曲”:
入山一看是道观,拾阶二看本佛山;通幽三看隐宅院,登高四看石雕馆;曲盘五看入庭园,回首六看灵霄殿。
让我们首先来欣赏第一乐章“入山一看是道观”。
这里是南山寺最宏伟庄严的大山门建筑群,大家看:青砖照壁藏风聚气,百零八阶直通霄汉,汉白玉牌楼和重檐钟楼恰似天门琼阁,使人如入仙宫琳宇,处处体现着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
正因为如此,一九九七年新加坡武侠片《鹤啸九天》才把道教胜地武当山的拍摄外景地选在了这里。
眼前这组台阶是“五台山五大阶”(其它四处为菩萨顶、龙泉寺、金阁寺和凤林寺的台阶)中最宏伟庄严的一处,分上、中、下三段,每段36级,分别象征“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下面两段72级又代表道教的72福地,上面一段36级则代表36洞天。
据说,只要大家一鼓作气登上这台阶,就好比从充满了各种烦恼的欲界,进入了清静庄严的无色界,即使成不了神仙也起码能算个半仙儿了吧!
大家有没有兴趣来做个比赛,看看哪位同志最先“离苦得乐、得道成仙”?
(登上台阶)
恭喜诸位得道成仙!
这里是南山极乐仙宫的标志——汉白玉牌楼,它是五台山三大石雕牌楼(其他两座为龙泉寺和古佛寺石牌楼)中最庄重敦实的一座,三门四柱三个楼头,宽13米、高8米、厚1.6米。
和早于它六年完工,精巧秀丽如江南佳丽般的龙泉寺汉白玉牌楼相比,这座汉白玉牌楼更像一位魁梧健壮的北方大汉。能看到它其实是我们的幸运,大家看(右楼头下有建造年代),它的完工年代是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三七年,建好后不到三个月,南山寺的扩建工程便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中途夭折。叶剑英元帅为此留下了“南山寺院工程大,二十三年未筑成”的诗句。牌楼上共雕刻七幅对联和六块牌匾,包括“信天由命”、“不灵有神”等,都是民国年间“九宫道”道首姜福忱题写的,迷信色彩较为浓重。比较有意思的是正反两面阑额上的这幅对联,正面的上联是“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平”,背面的下联是“上天有应,善德良心,清凉五台天地生”,上联的“中”和下联的“心”,一前一后正好位于牌楼的中心和大山门建筑群的中心轴线上,可谓匠心独具、构思巧妙。
(极乐寺山门前说三绝)
南山寺的“南山曲径、庙堂音乐、佑国石雕”堪称“三绝”,我们身后这一组亭台掩映的通幽曲径便是“南山曲径”的代表景观,是一处富有诗情画意园林建筑小品。现在我们来到了极乐寺的山门,山门上高悬“敕建极乐寺”盘龙镏金匾,据传是明朝某位皇帝御笔亲题,山门对面的青砖照壁上刻着“佛国善地”四个大字。
走到这儿,我们将要进入“南山寺六部曲”的第二乐章——“登阶二看本佛山”了。请大家留意山门右侧这块“五台山禅门佛事音乐培训班”的牌子,这个音乐班是南山寺原住持慈音法师一手创建起来的。
说到它的成立,还得提到三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来五台山朝圣时,曾专门到金阁寺倾听由慈音法师领奏的庙堂音乐。听完后,赵朴老问慈音法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么好听!是怎么传下来的?”
慈音法师说:“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赵朴老说:“五台山庙堂音乐盛于隋唐,表现着北方的浓郁特色,给人以清凉和雅的感觉。它的声音一高、一平、一低,如海潮涌起的波浪,回环往复,是非常珍贵的佛教文化艺术,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宗教音乐之一。
回去后我要向毛主席讲:‘五台山把什么丢掉也不能把庙堂音乐丢掉’……”可以安慰赵朴老在天之灵的是,慈音法师没有辜负他的殷切希望,年担任南山寺住持后,他就开始吸收一些有一定佛学和艺术素养的青年僧人,亲自传授吹奏技艺,并办起了这个“五台山禅门佛事音乐培训班”。
通过老幼几代僧人的努力,作为南山寺“三绝”之一的庙堂音乐如今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今,南山寺保存了5部47首音乐曲牌,是五台山保留庙堂佛乐曲牌最全、使用最广泛的寺院,既有《华严会》、《秘魔岩》、《上经台》、《万年花》等佛教原创曲牌,还有一些是早已失传的《望江南》、《江城子》等宋元曲牌,另外有专家说,传唱世界的民歌《茉莉花》竟然也是源于五台山91佛乐《八段锦》。南山寺因此被专家称为“北方庙堂音乐最后的伊甸园”。除南山寺外,五台山许多寺院也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曲牌、培养演奏人才,菩萨顶、镇海寺、殊像寺都已经建立起了高水平的佛乐演奏团,不仅频繁在世界各地的大型文艺和法事活动上亮相,还登上了中国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山音乐堂的神圣舞台,并在年6月10日成功列入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佛殿院)
正面这座两层砖结构楼房叫做“千佛殿”,因供奉华藏世界的千佛而得名,是民国二十四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母亲积累功德而修建的,前檐下“为善修德”四字匾额是他的亲笔。左面这座砖楼是十方堂,专供十方云游僧人居住。
(右转入天王殿院)
(印公碑前)
这是南山寺非常出名的一块碑,叫印公碑,元至元5年立,清光绪年间重刻,记述了南山寺第四代主持弘教大师一生的功绩和陪驾元英宗巡幸南台时,诚心祈愿求得文殊菩萨显圣的事迹。
元代是南山寺的鼎盛时期,元贞元元年(年),元成宗铁木耳为报答母亲徽仁裕圣皇太后的抚育之恩,耗资白银万两,由曾经主持修建过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和五台山大白塔的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主持修建了南山寺的前身——大万圣佑国寺。
我们可以看到天王殿“性空门”匾的后面直到现在仍然有“大万圣佑国寺”的砖刻牌匾。
这样一座皇家大寺当然得由享誉全国的高僧大德来主持,经反复斟酌,元成宗决定请洛阳白马寺的华严宗高僧——真觉国师文才大和尚到佑国寺来做开山主持。
想不到文才和尚却推辞道:“其居白马以为过甚,安能复居佑国”,意思是我才疏学浅,主持佛教祖庭白马寺已经力不从心,哪里有资格主持佑国寺。话虽这么说,真觉国师最后还是来到了佑国寺。真觉国师主持南山寺期间大力弘扬华严宗,并开创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风。
(天王殿)
天王殿建筑群由左右钟鼓楼、中间三座门组成。居中的天王殿又叫性空门,体现了佛教“性空缘起”的理论。
南山寺是禅宗寺院,禅宗的根本经典《金刚经》中有一段偈子对“性空缘起”作了的最佳注释: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说世间的一切就像山云水月,看似真实,实则虚幻,都是由心而生,修学佛法就是要调伏心魔,不起心、不动念,以求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而寺院的山门,正是进入的大门,跨过这道大门就要斩断三千烦恼丝,看破人间是与非,不为情牵、不为物累,最终达到不着一相、真如自在的境界,所以被称为空门。
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天王殿,看一下空门内的景象。
南山寺的天王殿是很有特色的,它不同于其它天王殿“前弥勒、后韦驮、两边四大天王”的常规布局,不信大家找找,弥勒佛在什么地方?……找不到吧!
大家有眼不识泰山了,常见的弥勒佛是中国化了的大肚弥勒佛,而我们眼前这尊佛像才是正宗的弥勒佛祖呢。
弥勒佛身边的树叫龙华树,寓意了他将在年也就是人间的56亿7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宫下生到雪窦山的龙华树下接替释迦牟尼成为未来佛。
再看两边,唉!怎么成了六大天王?
难道佛家也讲究起六六大顺来了吗?当然不是,这是五台山民国时期寺院建筑的一大特色,我们在南山寺下属的十八座寺院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奇特的布局,这是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佛教和道教合二为一的结果。
多出来的两个天王分别是《封神演义》里的哼将郑伦和哈将陈奇,他们俩一个从鼻孔中哼出两道白光,一个从口内哈出一股黄气,乘敌军军阵大乱之机出奇制胜,根据口型我们是不难认出他们俩的。
山寺最古老的一个院落,以明清建筑为主,楼殿四合,庄严肃穆。
院中的喇嘛塔是清代南山寺高僧曹奎祖的舍利塔,以塔为中心是早期佛教寺院的建筑特征,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院的东、南两侧是相连的东楼和南楼,下层为客堂、禅堂和寮房。南楼二层从西至东依次为二十四诸天殿、地藏殿、千手观音殿、玉皇殿和送子奶奶殿。东楼为毗卢殿,殿内主供华严宗的主佛——毗卢遮那佛,两侧用悬塑的方法分层塑造了十大明王和二十四诸天。
院北侧的大雄宝殿是南山寺的主殿,也是南山寺最古老、最珍贵的殿堂,现在请大家和我进殿参观。
(大雄宝殿中的五宝)
(按顺时针方向绕殿)
我们看到,这座大殿的布局是比较特殊的,殿坛上供有主佛一尊,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像。
佛祖右手捏一朵金色波罗花,嘴角带着笑意,他的左侧,一向愁眉苦脸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也面带笑容。
这里展示的是有关禅宗渊源的一桩公案。说是有一次佛祖在灵山会上手拈一朵金色波罗花默不作声,众弟子见他平时说法滔滔不绝,今天却一生不吭,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有大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破颜而笑,佛祖相当高兴,当下郑重宣布:
“我这里有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交付给摩诃迦叶。”佛祖所说的涅槃妙心、微妙法门就是现在中国佛教最流行的法门——禅法。
一个拈花,一个微笑,心有灵犀,心心相映,师徒两就这样极富传奇色彩的完成了衣钵的传承。
迦叶是西天禅宗的开山鼻祖,站在他对面的阿难是二祖,西天禅宗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达摩老祖东渡大海,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开创了中国的禅宗,被称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中国禅宗传到六祖惠能以后,“一花开五叶”,分成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而南山寺所属的临济宗则是五宗中最大的一宗。
现在请大家跟我往右走,咱们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来参观大雄宝殿的“五宝”。这是“五宝”之一的十八臂普贤菩萨,体态秀丽、肢体圆润,是明代木雕艺术的珍品。这些便是“五宝”之中的宝中宝——闻名遐尔的十八罗汉泥塑了。
他们是五台山最精彩的罗汉塑像,为元代塑造,明代重妆,有三大特点值得称道:
一是组合独到;二是造型奇特;三是眉眼传神。
首先,这组罗汉打破了传统的十八罗汉布局。
女罗汉大家不知见过没有?
我们看,第一尊罗汉便是一位贵妇人,她就是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佛祖的母亲摩耶夫人。
佛祖出生后仅三天,摩耶夫人便离开了人世,后来佛祖上兜率天为母亲讲经说法,开了度女众出家为僧的先河;
这尊罗汉气定神闲、额部饱满,俨然得道尊者;
这一位腰背佝偻、手拄拐杖,已是垂垂老者;这位面容枯削、青筋暴起,是个苦行僧;
而这个却面色净白、天真纯洁,一看就是位学问僧。
我们在欣赏这些罗汉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欣赏他们身后的“五宝”之第三宝——明代西游记壁画。
这组壁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共十八幅,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连环画。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曾在南山寺取过外景,我们发现剧中演员的造型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特别相似,说不定导演杨洁就是从这里撷取了灵感才创造出了那些丰满生动的形象呢。
大家看,连禅宗的祖师爷达摩也成了十八罗汉中的一员,达摩后面的壁画上,孙猴子和猪八戒正在四探无底洞;
早已位列菩萨,马上就要成就佛果的大肚弥勒也挤进十八罗汉的队列中来凑热闹。
请大家注意这尊睡罗汉,它是十八罗汉中的神品。我们看:他头枕膝盖、洒脱自在、旁若无人、酣然大睡,您是不是能听得到他有节奏的酣声?
据说这位睡罗汉本来也是坐着的,但是有一年山洪暴发冲垮了大雄宝殿的后墙,砸倒了他老人家,聪明的工匠在重塑的时候巧妙利用他倒下后的姿态进行了再创作,谁知道歪打正着,无意中竟然成就了这一传世佳作。
我们继续往下看,这是降龙罗汉,手握恶龙、凶猛魁梧,给人极强的震慑力;他旁边则是一位慈眉善目、手抚短须的老员外;这也是一个苦行僧,骨相清奇、经脉暴突、手舞足蹈,它身后的壁画上,孙悟空正在鹰愁涧降服小白龙。
当我们参观完毕回望这十八罗汉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十八罗汉也在一直看着你,目送你走出殿门,这些罗汉的眼睛全部用特殊烧制的黑色琉璃制成,再加上工匠高超的技艺,达到了眉眼传神的地步。
欣赏完十八罗汉,我们再来看“五宝”之第四宝——汉白玉观音像。
这尊塑像玉色和润、接近肤色,观音菩萨怀抱婴儿、慈祥和蔼,使人如沐春风,这哪里是高高在上的神灵,这分明是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
大家抬头看,这是“五宝”之五的慈禧太后御笔——“真如自在”匾,是慈禧太后赏赐给南山寺高僧普济法师的,意思是赞叹普济法师的修行已经达到了如来如去的大自在、大解脱境界。(
出大殿,登祖堂院)
(罗汉堂前说通愿法师)
“阶穷道尽疑无路,门启洞开又一层”,南山寺的布局打破了中国古建筑刻板沉闷的中轴线式格局,大量运用了民居建筑轻松随和的式样,顺着通幽曲径登阶进院,我们已经开始欣赏“南山寺六部曲”的第三部——“通幽三看隐宅院”了,眼前出现了短墙灰瓦、花门小院的民宅风情。
现在我们来到了祖堂院,祖堂院由东至西横列着接引殿、往生堂、祖师堂、衣钵法塔、光中天楼和六角亭。扶墙俯瞰,下面的方丈院一览无余,院中有汉白玉“真如自在”碑刻。
方丈院是南山寺历代主持居住的地方,五台山当代第一名尼通愿法师曾经在这里驻锡三十多年。大家都还记得年举国震惊的“沈崇事件”吧!
年圣诞节晚上,北大学生沈崇看完电影后被两名美国水兵拦截强奸,一时举国愤怒,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游行,致使美国政府公开向中国人民道歉,并从中国撤军。
民间传言沈崇后来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了家,恰巧年来五台山出家的通愿法师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当时叫北平大学),人们便张冠李戴把通愿法师当成了沈崇。
一时间沸沸扬扬,来访的人络绎不绝,通愿法师整天忙于接待、忙于解释,疲惫不堪,以至于干脆在寺院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来说明这个误会。
沈崇事件发生时,法师也在北京,她深深同情沈崇的不幸遭遇,她常常对怀着好奇心来找沈崇的人说:“沈崇以她一个人的痛苦和悲哀,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我们不应该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她。”
建国后,通愿法师曾任中国佛协会常务理事和山西省佛协会副会长,法师生前遵循“三不”原则:
“不收徒、不著述、不立传”,体现了一代名尼的高尚风范。
年法师圆寂后,法师生前好友,中国佛协会副会长隆莲法师悲痛万分,写下了堪称传世名篇的《悼通愿法师唁电》:
南山日月,清凉冰雪,鸿泥几度留遗迹。95古调重弹,律意谁传?流水高山知暮寒。悲君不起,留君无计,青囊总是埋愁地。常记相从,丽日晴空,影落峨嵋第一峰。
遵照法师留下的三条遗言:她的追随者们含着热泪把恩师的骨灰一部分撒在了各条朝台的道路上,使她的魂灵安息在庄严圣洁的五台山;
另一部分撒在了大白塔的周围,让绕塔之人千万遍地践踏,以减轻众生的罪过;并以极其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经十年之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普寿寺尼众佛学院。
(普济禅师和南山派寺院的四大特点)
这里是祖师堂,是供奉南山寺历代高僧灵位的地方。
堂前这座高7米的衣钵法塔埋放着普济禅师生前用过的衣帽法物。普济禅师虽然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他的两大功绩却无人能够抹杀:
一是教化东北之功。五台山之所以多东北信徒,功劳一半在于普济。有记载,他当年到东三省弘扬佛法时,“人民跪道相迎,争听活佛讲道”,不到二十年,便教化了千万善人,募化了亿万布施,在东北人民心中扎下了深深的五台山情结。
二是给五台山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建筑遗产。可以说,如果没有普济,“五台归来不看庙”的说法就会大打折扣。
普济终其一生及圆寂后由他的信徒和弟子们修建的18座寺院,即不乏南山寺、金阁寺、尊胜寺这样的恢宏巨构;
也不乏清凉寺、龙泉寺、海会庵这样的雅致精品(余为:万佛洞、古佛寺、普济寺、沐浴堂、灵峰寺、车沟寺、日照寺、护国寺、法华寺、佑国寺、善德堂)。
南山派寺院建筑精巧、自成一格,形成了五台山寺庙建筑群中极具个性的新单元,其特点可总结为四点
一是依山傍水风景丽。南山一派的寺院十分讲究环境和风水的选择,建筑往往依山傍水、师法自然,和周围的环境浑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是殿院精巧三雕细。南山寺下属的十八座寺院基本反映了清末民初细腻繁杂的建筑风格,建筑的砖、石、木构件上,琳琅满目地雕刻着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和典故传说;
三是六大天王镇佛寺。南山派寺院采取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的建筑格局,将本应在山门内供奉的哼哈二将转移到了天王殿内,形成了独特的六大天王镇佛寺的布局;
四是三教园融宗风异。南山派寺院的建筑融合了佛、道、儒三教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教建筑风格。
普济禅师年圆寂,圆寂后肉身存放在前边的光中天楼上,待9年后九龙岗(龙泉寺)的地宫凿好后才转移入葬,所以光中天楼便成了本寺禁地,一直闲置至今。
(上佑国寺)
(望峰台)沿着青砖台阶,经“三光楼”(三光为日、月、星)过善德堂后门,我们便进入佑国寺,“南山寺六部曲”也进入了第四乐章——“登高四看石雕馆”。
“佑国石雕”是南山寺“三绝”之一,堪称“五台山石雕艺术的宝库”,前后三进大殿五座平台共有汉白玉浮雕幅,这些浮雕内容上包罗万象,艺术上细腻精彩,是近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
我们现在所在的望峰台是和黛罗顶齐名的两大观台顶胜地之一,凭栏远眺,五台圣境尽收眼底,云天相接处,北台、中台、西台、南台四大台顶霞光笼罩、磅礴壮观,好一派如画江山。
这里还是一座雕栏玉砌的石雕艺术大展台,块汉白玉石雕冰清玉洁、美伦美奂。
正面望板的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两边是琴棋书画四位长者,再往两边分别是杨家将和呼家将的故事,连地袱也雕上了暗八仙。再看两侧围栏,八洞神仙、孔雀牡丹、桃李梅竹、喜鹊登梅、仙鹤芙蓉应有尽有,都是民间的吉祥图案,营造出了一种素雅喜庆的气氛。
(佑国寺山门前后的石雕)这里是佑国寺的山门,共有浮雕幅。这组浮雕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古典名著为主,其中《三国演义》和《封神榜》占了大部分篇幅。靠上的一组是《三国演义》,
(由北往南)这是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幅是关云长斩彦良、诛文丑;这幅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皇嫂;这是张飞张翼德立马当阳桥,横槊断喝,喝得当阳河水倒流,喝退曹操三万大军;这是诸葛孔明三气周瑜;这是空城计,城楼上诸葛亮手摇羽扇、逍遥洒脱,城下司马懿满腹狐疑、进退两难。
下面这一组是《封神榜》(由南往北),神仙鬼怪、奇禽异兽,排开阵势、混战一团,刀光剑影、热闹纷繁。(北山门外侧门脚)女门神大概都没见过吧!
我们看她虽然顶盔挂甲、英姿飒爽,却仍然掩饰不住女儿家的娇媚秀丽,多情的工匠巧动心思、突破传统,给严肃的寺院增添了一种世俗的喜兴气氛,寺里的师傅说这就是当年大破天门阵的女英雄穆桂英。
(北门内侧门脚石)这是《警世通言》第一篇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故事,前面刻的是“苏武牧羊”和“西游记”。
右转,到山门后)这幅精美的大幅浮雕隐含了三个成语,中间的主图是“鹿鹤同春”;主图的四角上为龙下为凤,寓意“龙凤呈祥”;两侧的边框则巧妙的雕刻了八洞神仙,意为“八仙庆寿”。山门殿的后墙上还有《封神榜》中周文王拜请姜太公的故事,有“渭水求贤”、“文王拉纤”等。
(南山门内侧门脚)这里是佑国寺这座“石雕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97女散花”。分左右两幅,一幅丰满,一幅纤秀。“天女散花”的典故出在《文殊般涅槃经》和《维摩诘所说经》,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以此为题材创作过一出《天女散花》的京剧,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故事的梗概是:佛祖委托文殊菩萨率众弟子去毗耶离大城看望生病的大居士维摩诘,从庄严佛国来到自由人间的天女欢天喜地、轻歌曼舞,在文殊和维摩诘对谈说法时洒下了漫天花雨,成语“天花乱坠”就是从这儿来的。我们看,浮雕上的天女秀媚俏丽、温柔多情、手提花篮、款摆腰肢,片片鲜花随风洒落,雕刻采用了浮雕和镂雕相结合的办法,鲜活动人、温婉轻柔,你很难想象这是用坚硬冷酷的顽石雕凿而成,真是近代难得的石雕艺术佳品。
(大雄宝殿院的石雕)
大雄宝殿院共有石雕幅。殿前多是以劝学为主的历史故事。这幅讲的是西汉名臣朱买臣发奋图强,靠卖柴读书,最终功成名就的故事。
大家看他背柴时都手不释卷,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是唐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放牛时将书挂在牛角上阅读的故事;
这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殿后)这是牛郎织女、萧史弄玉吹萧引凤等爱情故事。这块照壁上是“三星高照”大幅石雕,连老寿星的胡须都丝丝缕缕、根根可数,可见雕工之细。
(毗卢殿)现在我们终于登上了南山寺的最高层,这是毗卢殿,主供毗卢遮那佛。殿内两侧是民国时期绘制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讲的是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指点,历经百城烟水,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成就佛果的事迹。壁画内容分为五十三部分,紧凑有序、色彩艳丽,众多的仙佛菩萨散布在云霞缥缈的山城水郭之间,一派极乐佛国、神仙世界的景象。
(善德堂)南山寺的主体就大致参观到这里,在返程的路上我们可以顺带游览一下善德堂。善德堂是专供捐资修建南山寺的居士和善人居住的地方,由南至北纵列三进院落,是一组儒雅气息浓厚的庭园式建筑,这便是南山寺六部曲的第五部——“曲盘五看入庭园”。
这里有雅致的琴棋轩,漂亮的花池,朴素的桥殿,我们好像进入了一座私家庭园。前面金壁灿烂的钟鼓楼是南山寺的南天门,南天门的下面是极为陡峻的81级台阶,大家下的时候千万要踩稳台阶、扶稳栏杆
下了南天门,我们便从“天界”重又回到了“人间”,回头仰望,但见石阶通天、楼宇高耸,南山寺好比天上宫阙,这就是“南山寺六部曲”的尾声——“回首六看灵霄殿”。
“南山寺六部曲”的欣赏至此全部结束,相信这部丰富精彩的六部交响曲给大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南山寺是一座百来不厌、百看不厌的经典寺院,其实,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与其说它是一座佛寺,倒不如说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览馆,新编的《五台山志》就对它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石雕艺术的宝库,寺庙建筑的极品”。好的!南山寺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加97进太原兼职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