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是清明的内涵,清明是柳的寄托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4日即将迎来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古时,更亦为“柳节”。其传统习俗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插柳”等。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眷顾一切生命,却独青睐柳。绵绵长河,悠悠历史,清明和柳有着不解缘分。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感谢介子推在其早年逃亡断粮时的“割股”之情,欲重赏,亲去绵山请介子推无果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且留血书一封,上有写道: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插在介子推坟上,以寄哀思。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柳所承载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内涵不仅被世人所铭记,而且其所传承的五千年中医药智慧更是为世人所称赞。
现今,清明柳为杨柳科植物垂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其全植物皆可作为药用。
垂柳的叶子。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其性寒、味苦;归肺、肾、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白浊,高血压,痈疽肿毒,烫火伤,关节肿痛,牙痛,痧疹,皮肤瘙痒。
《圣惠方》:治眉毛痒落:垂柳叶,阴干,捣罗为末。每以生姜汁,于生铁器中调。夜间涂之,渐以手摩令热为妙。
《肘后方》:“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煮柳叶若皮,洗之;亦可纳少盐。此又疗面上疮。”
《纲目》:“疗白浊,解丹毒。”
春季摘取垂柳嫩树枝条,鲜用或晒干。
其性寒、味苦;归胃、肝经。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齿,龈肿。
《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
《纲目》:煎服,治黄痘,白浊;酒煮,熨诸痛肿,祛风,止痛消肿。
《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垂柳的根及根须。全年可采。
其性寒、味苦;归肝、肾、膀胱、大肠经。具有利水,通淋,祛风,除湿的功效。治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
《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草木便方》:祛风除湿,疗热痢,崩、带,四肢拘挛,筋疼,汤火,牙痛。
《斗门方》:治耳痛有脓不出,及痈已结聚:柳根细切,熟捶,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
垂柳的花。
其性寒、味苦;祛风,利湿,止血,散瘀。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妇女经闭,齿痛。
《纲目》:《本经》主治风水黄疸者,柳花也。
《别录》:主治恶疮,金疮,溃痈,逐脓血;
《赤水玄珠》:治室女发热经停:柳花五、七钱,紫草一两二钱,升麻九钱,归身七钱半。上为末。每服七钱,葡萄煎汤调下。
垂柳的具毛种子。春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干燥。
性凉、味苦。归肝经。具有祛湿,溃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主吐血;创伤出血;痈疽;恶疮。
《经效良方》柳絮散:治吐血:柳絮,不拘多少。焙干,碾为细末,温米饮下。《千金方》:治金疮血出不止:柳絮封之。《外科撮要》:治一切恶毒,脓血胀痛不溃化:柳絮敷上,脓泄毒减。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