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IC)的“基础研究”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Bladderpainsyndrome/interstitialcystitis(IC/BPS)的诊断依赖于临床依据,实验室数据甚至病理学检查往往并不能给出明确诊断。在我国(大陆范围),该病误诊率极高(大于90%),故临床医生需对该病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情况下,盆部疼痛伴有储尿期加重以及尿频症状,就需要怀疑该病的可能。由于该病的诊断并不能即刻明确,往往需要临床不间断观察以及经验性治疗方可获得诊断依据,故有学者提出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组症候群,即并非单纯一种病因而是多种诱因导致的一组高度相似的症状。该病在诊治过程中需要一一鉴别加以排除,而最终大多数病人经过某些特定的治疗达到效果后方能得出相应诊断结论。所以接诊医师的经验非常重要。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个病理学诊断,但完全不能描述临床综合征,甚至许多病例的病理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该病的病因,所以近年来该病的医学命名改为膀胱疼痛综合征,而间质性膀胱炎则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现在认为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并非全部患者的膀胱都存在病理过程,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最终导致膀胱挛缩以至于需要膀胱全切术。有人认为该病和III型前列腺炎(无菌性前列腺炎)有内在联系,但至今不能发现确切证据。也有人认为该病和其他慢性疼痛疾病存在病因学上的共通之处,也许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BPS/IC的首要症状是膀胱疼痛,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因为临床医生往往忽略膀胱疼痛而专注于尿意和尿频症状。膀胱疼痛症状包含膀胱区疼痛,尿道疼痛,盆底疼痛,可以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夜尿症多,尿培养为无菌。诊断上需排除有明确病因的疾病如:放射性膀胱炎、某些特异性膀胱感染(结核)、化学性膀胱炎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膀胱继发病变。注意很多妇科疾病也可以有类似症状,而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也大多为女性。
BPS/IC患者给人印象是膀胱疼痛严重,膀胱感觉高度敏感。膀胱镜检查往往没有特别发现,病理学也没有特征改变。特别强调,麻醉下膀胱水扩张后膀胱粘膜出血改变(落雪征,玫瑰园征),已经不再是诊断BPS/IC的必要条件。在上世纪该诊断方法盛行,但近年来很多证据表明该条件是不必要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临床发现大量没有任何膀胱病变的膀胱疼痛患者,且使用BPS/IC的治疗方法有效。现在看来BPS/IC实际上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很有可能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统一结局。
以上数据引自“ICH·间质性膀胱炎研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