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总有多地被曝出游泳后,多人甚至集体出现高烧、眼部充血、咳嗽、咽痛、头痛、头昏、全身无力、肌肉痛、腹泻、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这些都是“游泳池热”的症状,婴幼儿、少数人因医治不及时而发展为重症肺炎,甚至死亡,但因其初期症状与感冒等症状极为相似而常常容易被忽略。
医院呼吸中心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邓治平介绍到。“游泳池热”俗称“泳池热”,是一种容易不会被认为是病的病。它不是游泳池的水温热,更不是游泳池被热捧,是一种真正的感染性疾病。游泳池在医学上称为咽结膜炎,又叫咽结膜热,是一种由腺病毒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潜伏期平均在3-8天左右。腺病毒感染会引起肺炎、支气管炎、膀胱炎、眼结膜炎、胃肠道疾病及脑炎等疾病。
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游春芳说到。腺病毒并不是一种新病毒,它在自然界其实早已经存在。它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之一,可造成呼吸系统、胃肠道以及眼结膜等多种组织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可常年流行,多发生在人群密集场所。腺病毒一般是通过飞沫、接触、粪口传播,戴口罩、勤洗手就可以预防。它有一个比较特别之处就是可以通过水来传播。当游泳池的水被腺病毒污染后,进入泳池的人,尤其是抵抗力低下的人,若手摸到病毒再去揉眼睛、摸口鼻就会感染,也可能因为公共游泳池人群聚集引发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腺病毒以后,若症状较轻,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即可,包括多喝水、多休息等;如果症状严重,一定医院。
家长们带小朋友前往泳池清凉解暑的同时,要注意自身健康的防护。游泳前,最好选择卫生执业许可证、卫生信息和水质自检结果公示齐全,卫生信誉度较高的游泳场所。泳帽、毛巾、泳镜等防护用具准备齐全,如果小朋友本身有伤口,建议暂时不要游泳。游泳的时候,正确佩戴好游泳镜、泳帽等,减少跳水次数,避免让游泳池的水进入眼睛、嘴巴。游泳后,及时用流动的清洁水洗脸、洗澡,清洗泳镜、泳帽等。家长应叮嘱孩子尽快刷牙漱口,避免细菌进入呼吸消化系统。讲卫生、爱干净,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公用物品。如果被感染,患者应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并减少与人接触,避免引发集体卫生事件。(门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