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膀胱炎费用
急性膀胱炎医院
急性膀胱炎手术
急性膀胱炎饮食
急性膀胱炎症状
急性膀胱炎治疗

自学中医十二经脉腧穴详情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胃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过大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其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喉、胸、肺部,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涨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还可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面部苍白、精神不振、气短乏力,肺阴不足的颧红、盗汗,急、慢性扁桃体炎引起的口臭,肺经郁热的痤疮、酒渣鼻等。

1.中府(Zhongfu)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云门(Yunmen)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图2-4)。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3.天府(Tianfu)

定位: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

主治:气喘,鼻衄,瘿气。

4.侠白(Xiabai)

定位: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5.尺泽(Chize)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涨满,咽喉肿痛,舌干,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乳痈。还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咳血,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上肢麻痹或痉挛,肱骨外上髁炎,小便失禁,精神病,丹毒,偏瘫,与肺经血热有关的痤疮、疥肿、湿疹等损容性疾病。

附注:手太阴肺经所入为“合”。

6.孔最(Kongzui)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疾。

附注:手太阴肺经郄穴。

7.列缺(Lieque)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伤风,偏正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惊痫,齿痛,尿血,小便热,阴茎痛。还可用于治疗咽喉炎,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牙关禁闭,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蕁麻疹。

附注: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8.经渠(Jingqu)

定位: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附注:(1)手太阴肺经所行为“经”。(2)《甲乙经》:不可灸。

9.太渊(Taiyuan)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附注:手太阴肺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10.鱼际(Yuji)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喉痹,身热,乳痈,肘挛,掌心热。还可用于治疗哮喘,扁桃体炎,头痛,眩晕,心悸,失眠,多汗,盗汗,发热,痢疾,小儿疳积,急性腰扭伤,醉酒,痤疮感染,面疥等。

附注:手太阴肺经所溜为“荥”。

11.少商(Shaoshang)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重舌,鼻衄,发热,中风昏迷,癫狂,中暑呕吐,心下满,热病,小儿惊风,指腕孪急。还可用于治疗血压突然升高,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炎,食道狭窄,齿龈出血,急性眼炎,头痛,盗汗,发热,精神分裂症,小儿抽搐,小儿消化不良,呃逆,胎位不正,酒渣鼻,面疥,痤疮感染等。

附注:手太阴肺经所出为“井”。

(二)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其支脉上走颈部,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夹行到达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还可以用于治疗与便秘有关的痤疮、面疖、酒渣鼻、口臭、肥胖、皮肤粗糙晦暗、色斑等,长期腹泻导致的消瘦、乏力、面色苍白等,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口歪、肩臂局部肥胖等。

1.商阳(Shangyang)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耳聋,耳鸣,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汗不出,中风昏迷,昏厥,喘咳,肩痛引缺盆。还可用于治疗牙痛,头痛,面部蜂窝组织炎,麻疹,脑炎,高热,伴有便秘的酒渣鼻,面疥,痤疮感染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所出为“井”。

2.二间(Erjian)

定位: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所溜为“荥”。

3.三间(Sanjian)

定位: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所注为“输”。

4.合谷(Hegu)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指挛,臂痛,耳聋,面肿,疔疮,痄腮,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恶寒,咳嗽,热病无汗,多汗,胃痛,腹痛,便秘,痢疾,疟疾,经闭,滞产,小儿惊风,瘾疹,疥疮。还可用于治疗感冒,颈项痛,面神经麻痹,上肢痿痹,风疹,蕁麻疹,面部各种皮肤病,口舌生疮,唇炎,口臭,神经衰弱,各种疼痛,肥胖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所过为“原”。《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5.阳溪(Yangxi)

定位: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所行为“经”。

6.偏历(Pianli)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

主治:目赤,耳聋,耳鸣,口眼歪斜,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还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咽喉炎,扁桃体炎,上肢疼痛和运动障碍,水肿虚胖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7.温溜(Wenliu)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

主治:头痛,面肿,鼻衄,口舌肿痛,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癫狂,吐舌。还可用于治疗舌炎,口腔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痈疽,面疥,面神经麻痹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郄穴。

8.手三里(Shousanli)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失音,上肢不遂,手臂麻木,肘挛不伸,眼目诸疾,吐泻,腹胀,腹痛,腹泻。还可用于治疗感冒,口腔炎,颈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乳腺炎,腮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消化障碍,便秘,消瘦,肥胖等。

9.曲池(Quchi)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瘾疹,丹毒,热病,上肢不遂,手肘无力,手臂肿痛,腹痛吐泻,痢疾,疟疾,高血压,癫狂,善惊,月经不调。还可用于治疗头痛,口腔炎,扁桃体炎,急慢性结膜炎,淋巴结炎,甲状腺肿大,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蕁麻疹,风疹,白癜风,痤疮,酒渣鼻,过敏性疾病,乳腺炎,急性腰扭伤,肩周炎,上臂部脂肪堆积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所行为“合”。

10.肘髎(Zhouliao)

定位: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外边缘。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11.手五里(Shouwuli)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主治:肘臂挛痛。

12.臂臑(Binao)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当三角肌下端。

主治:肩臂痛,颈项拘挛,目疾。还可用于治疗头痛,颈淋巴结核,肩周炎,上肢瘫痪,肩臂部脂肪堆积,近视,远视等。

13.肩髃(Jianyu)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手臂挛急,肩中热,风热瘾疹。还可用于治疗肩周炎,枕部和肩胛部肌肉痉挛,中风偏瘫,高血压,风疹,多汗症,肩臂部脂肪堆积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4.口禾髎(Kouheliao)

定位: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与水沟穴相平处取穴。

主治:鼻塞,鼻衄,鼻炎,口歪,口噤,面神经麻痹。还可用于治疗面肌痉挛,咀嚼肌痉挛,腮腺炎,嗅觉减退,口周黄褐班,酒渣鼻等。

15.迎香(Yingxiang)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鼻炎,口歪,面痒,面神经麻痹,胆道蛔虫症。还可用于治疗鼻黏膜干燥,嗅觉减退,前额痛,面部蜂窝组织炎,喘息,感冒,酒渣鼻,鼻旁黄褐班,口唇肿痛等。

附注: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外台》:不宜灸。

(三)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膀胱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中,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属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属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图2-6

面部支脉,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其外行的主干,从缺盆向下,经乳头,向下夹脐旁而行,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其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足跗(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其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到达中趾末端。

足跗部支脉,其支脉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还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面色萎黄、消瘦、乳腺发育不良、乳房下垂、身材矮小、早衰、额角脱发等,胃火炽盛导致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面部皮肤粗糙、面部毛孔粗大、面疖、痤疮、扁平疣、酒渣鼻、口臭、唇炎、齿龈炎等,湿热蕴结而致的头面皮脂溢出、脱发、胸腹大腿脂肪堆积,食欲亢进导致的肥胖,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口眼歪斜、眼袋、面颊色素斑及其他颜面部疾病、下肢瘫痪等。

1.承泣(Chengqi)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图2-6)。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还可用于治疗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内斜视,色盲,夜盲症,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溢泪症,眼肌痉挛或麻痹,眼袋等。

附注: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2.四白(Sibai)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图2-6)。

主治: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还可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近视,角膜炎,鼻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面肿,黄褐班,雀斑,胆道蛔虫症等。

3.巨髎(Juliao)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图2-6)。

主治:眼睑瞤动,口眼歪斜,鼻衄,齿痛,唇颊肿,目翳。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角膜炎,青光眼,近视,上颌窦炎,鼻炎,黄褐班,雀斑,痤疮,酒渣鼻,面疥,面部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等。

附注: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4.地仓(Dicang)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图2-6)。

主治:口歪,唇缓不收,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语言障碍,牙关禁闭,唇炎,唇肿,唇周黄褐班等。

附注: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5.大迎(Daying)

定位: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

主治:口歪,牙关禁闭,口噤,牙关脱臼,颊肿,齿痛。还可用于治疗面部浮肿,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咬肌痉挛,眼肌痉挛,肌性斜颈,口眼歪斜,下齿神经痛,腮腺炎等。

6.颊车(Jiache)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图2-6)。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牙关禁闭,口噤不语,失音,颈项强痛。还可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咬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声音嘶哑,下齿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甲状腺肿等。

7.下关(Xiaguan)

定位: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图2-6)。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面痛,口噤,口眼歪斜,眩晕。还可用于治疗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耳炎,聋哑,鼻炎,黄褐班,雀斑,痤疮等。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8.头维(Touwei)

定位:额角发际直上0.5寸(图2-6)。

主治:头痛,目眩,眼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还可用于治疗前额痛,偏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溢泪症,面神经麻痹,高血压,精神分裂症,面色萎黄,面部皮肤粗糙无泽,面部皱纹增多等。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甲乙》:禁不可灸。

9.库房(Kufang)

定位: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6)。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10.屋翳(Wuyi)

定位: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6)。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11.乳中(Ruzhong)

定位:乳头中央(图2-6)。

附注: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12.乳根(Rugen)

定位:第5肋间隙,乳头直下(图2-6)。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闷胸痛,乳痈,乳汁少。还可用于治疗乳腺炎,乳房肿胀,乳腺发育不良,乳房下垂,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13.不容(Burong)

定位: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呕吐,胃痛,食欲不振,腹胀。

14.承满(Chengman)

定位: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15.梁门(Liangmen)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疝痛,脱肛,消瘦,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导致的面色晦暗,皮肤粗糙等。

16.关门(Guanmen)

定位: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遗尿。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疝痛,腹水,便秘,由于脾胃气虚导致的消瘦、虚胖、肤色苍白、皮肤粗糙等。

17.太乙(Taiyi)

定位: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胃痛,心烦,癫狂。

18.滑肉门(Huaroumen)

定位:脐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精神病,腹水,水肿,肾炎,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肥胖,腹部脂肪堆积等。

19.天枢(Tianshu)

定位:脐旁2寸(图2-6)。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腹膜炎,肠道蛔虫症,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肠炎,肠麻痹,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与肠炎,胃下垂,胆囊炎,肝炎,不孕症,肾炎,腰痛,水肿,间歇热,麻疹,消瘦,肥胖,腹部脂肪堆积等。

20.外陵(Wailing)

定位: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肝炎,肾炎,面色灰黄或黎黑,浮肿虚胖或虚弱消瘦等。

21.大巨(Daju)

定位: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22.水道(Shuidao)

定位: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还可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尿潴留,睾丸炎,子宫卵巢病,月经病,脊髓炎,腹水,脱肛,面浮肢肿,眼袋等。

23.归来(Guilai)

定位: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经闭,白带过多,阴挺。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腹膜炎,睾丸炎,阴茎痛,卵巢炎,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外阴肿痛,经前颜面疥肿等。

24.气冲(Qichong)

定位: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6)。

主治: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附注:冲脉所起。

25.髀关(Biguan)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平臀沟处(图2-6)。

主治: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26.伏兔(Futu)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图2-6)。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腹痛。还可用于治疗腰胯及下肢瘫痪、麻木、疼痛,膝关节炎,头痛,急性胃痛,慢性子宫内膜炎,荨麻疹,大腿部脂肪堆积等。

27.阴市(Yinshi)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图2-6)。

主治: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操作:直刺1~1.5寸。

28.梁丘(Liangqiu)

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图2-6)。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还可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胃炎,腹泻,乳腺炎,乳头痛,消化不良,食欲亢进,肥胖等。

附注:足阳明胃经郄穴。

29.犊鼻(Dubi)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图2-6)。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30.足三里(Zusanli)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秘,咳喘痰多,乳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消瘦,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鼻疾,产妇血晕。还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肝炎,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腹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中风偏瘫,神经衰弱,过敏性疾病。本穴有全身强壮作用,用于治疗与身体虚弱有关的损容性疾病。

31.上巨虚(Shangjuxu)

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图2-6)。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中风瘫痪。还可用于治疗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肝炎,肠疝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痢疾,消瘦,膝关节炎,口腔炎,口臭等。

附注: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

32.条口(Tiaokou)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足三里下5寸)(图2-6)。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33.下巨虚(Xiajuxu)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足三里下6寸)(图2-6)。

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还可用于治疗下肢麻痹或感觉障碍,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流涎,食欲不振,急慢性肝炎,胃炎,急慢性肠炎,乳腺炎,肩周炎,小便不利,浮肿虚胖,身体虚弱等。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下合穴。

34.丰隆(Fenglong)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图2-6)。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病,下肢痿痹。还可用于治疗下肢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下肢肿,胸膜炎,肝炎,精神病,闭经,崩漏,与痰邪有关的损容性疾病等。

附注:足阳明胃经络穴。

35.解溪(Jiexi)

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图2-6)。

主治:头痛,眩晕,头面浮肿,面赤,目赤,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胃热谵语,眉棱骨痛。还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炎,肾炎,浮肿,踝关节及周围组织疾病,足下垂,浮肿虚胖等。

附注:足阳明胃经所行为“经”。

36.冲阳(Chongyang)

定位:在解溪穴下方,拇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当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图2-6)。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病,胃痛,足痿无力。

附注:足阳明胃经所过为“原”。

37.陷谷(Xiangu)

定位: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后凹陷中(图2-6)。

主治: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足背肿痛。

附注:足阳明胃经所注为“输”。

38.内庭(Neiting)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图2-6)。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附注:足阳明胃经所溜为“荥”。

39.厉兑(Lidui)

定位: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6)。

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附注:足阳明胃经所出为“井”。

(四)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胫骨后上行,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隔上行,夹咽部(食道)两旁,联系舌根,散布舌下(图2-7)。

胃部支脉,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膜,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还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面色萎黄、消瘦、身材矮小、早衰、额角脱发、疲乏无力、健忘、肌肉萎缩、行动迟缓等,脾胃湿困导致的水肿虚胖、眼睑肿胀下垂等,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舌强语涩、足踝小腿肿胀等。

1.隐白(Yinbai)

定位: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7)。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还可治疗与血虚有关的损容性疾病。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出为“井”。

2.大都(Dadu)

定位:拇趾内趾,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图2-7)。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溜为“荥”。

3.太白(Taibai)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图2-7)。

主治:腹胀,胃痛,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Gongsun)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图2-7)。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还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肥胖等。

附注: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5.商丘(Shangqiu)

定位: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图2-7)。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行为“经”。

6.三阴交(Sanyinjiao)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2-7)。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附注: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孕妇禁针。

7.漏谷(Lougu)

定位:三阴交上3寸(图2-7)。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8.地机(Diji)

定位:阴陵泉穴下3寸(图2-7)。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附注:足太阴脾经郄穴。

9.阴陵泉(Yinlingquan)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图2-7)。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所入为“合”。

10.血海(Xuehai)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图2-7)。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11.大横(Daheng)

定位:脐中旁开2寸(图2-7)。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附注: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2.腹结(Fujie)

定位:大横穴下1.3寸(图2-7)。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13.食窦(Shidou)

定位:第5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胀满,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附注: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4.天溪(Tianxi)

定位:第4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15.胸乡(Xiongxiang)

定位:第3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胀痛。

16.周荣(Zhourong)

定位:第2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7)。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逆。

17.大包(Dabao)

定位: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附注:脾之大络。

(五)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向下通过横隔,联络小肠(图2-8)。

“心系”向上的支脉,其支脉从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系分出,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支脉,其直行的经脉从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桡侧(内侧)到达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证。还可用与治疗与失眠、精神紧张及情绪有关的黄褐斑、白癜风、斑秃、脱发、白发等,心气不足导致的精神不振、疲劳乏力、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无光泽、失语、自汗等,心血瘀阻导致的两颧暗红,唇色紫暗,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等。还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上肢拘挛不举等。

极泉(Jiquan)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图2-8)。

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

2.少海(Shaohai)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图2-8)。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项痛,腋胁痛。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入为“合”。

3.通里(Tongli)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图2-8)。

主治:心悸,舌强不语,腕臂痛,失音。

附注:手少阴心经络穴。

4.阴郄(Yinxi)

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图2-8)。

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失音。

附注:手少阴心经郄穴。

5.神门(Shenmen)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图2-8)。

主治:心痛,惊悸,心烦,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6.少府(Shaofu)

定位: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图2-8)。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溜为“荥”。

7.少冲(Shaochong)

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2-8)。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附注:手少阴心经所出为“井”。

(六)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尺侧(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经肩上交会于大椎(属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通过横隔,到达胃部,联属小肠(图2-9)。

缺盆部支脉:其支脉从缺盆上行,沿颈旁,上达面颊,至目外眦,向后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还可用于治疗与神经衰弱有关的损容性疾病,腰肌紧张腰痛所致的腰椎侧弯,辅助治疗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消瘦,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的水肿虚胖,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面部皮肤枯暗无华、面瘫、耳鸣、耳聋、上肢拘挛性瘫痪等。

(图2-9)

1.少泽(Shaoze)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图2-9)。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所出为“井”。

2.后溪(Houxi)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图2-9)。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3.阳谷(Yanggu)

定位: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图2-9)。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所行为“经”。

4.养老(Yanglao)

定位: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图2-9)。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郄穴。

5.支正(Zhizheng)

定位: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图2-9)。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络穴。

6.小海(Xiaohai)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图2-9)。

主治:肘臂疼痛,癫痫。

附注:手太阳小肠经所入为“合”。

7.肩贞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图2-9)。

主治:肩臂疼痛,耳鸣。

8.肩外俞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2-9)。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9.颧髎(Quanliao)

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图2-9)。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颊肿。

附注: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图翼》:禁灸。

10.听宫(Tinggong)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图2-9)。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癫狂痫。

附注:手、足少阳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额部,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图2-10)。

巅顶部支脉,其支脉从巅顶分出到耳上角。

巅顶部直行的脉,其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两旁,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其支脉从腰部分出,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其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骨的内侧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再沿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还可用于治疗由于某一脏腑或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损容损形性疾病及与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有关的损容性疾病,如:肥胖、消瘦、身材矮小、疲劳乏力、皮肤过敏、皮肤枯暗无华、座疮、黄褐斑、雀斑、白癜风、湿疹、脱发、白发、近视等。辅助治疗中枢神经受损导致的各种瘫痪,与脊神经分布有关的带状疱疹等。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肌性斜颈,肉紧张导致的腰椎侧弯,臀部肥胖,下肢瘫痪或肌肉萎缩、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恢复期出现的足内翻等。

1.睛明(Jingming)

定位:目内眦旁0.1寸(图2-10)。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附注: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

2.攒竹(Zanzhu)

定位:眉头凹陷中(图2-10)。

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3.眉冲(Meichong)

定位: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图2-10)。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4.大杼(Dazhu)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附注: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5.风门(Fengmen)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

6.肺俞(Feishu)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附注:肺的背俞穴。

7.厥阴俞(Jueyinshu)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附注:心包的背俞穴。

8.心俞(Xinshu)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附注:心的背俞穴。

9.督俞(Dushu)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10.膈俞(Geshu)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附注: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11.肝俞(Ganshu)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附注:肝的背俞穴。

12.胆俞(Danshu)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附注:胆的背俞穴。

13.脾俞(Pishu)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附注:脾的背俞穴。

14.胃俞(Weishu)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附注:胃的背俞穴。

15.三焦俞(Sanjiaoshu)

定位: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附注:三焦的背俞穴。

16.肾俞(Shenshu)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附注:肾的背俞穴。

17.气海俞(Qihaishu)

定位: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18.大肠俞(Dachangshu)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附注:大肠的背俞穴。

19.关元俞(Guanyuanshu)

定位: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20.小肠俞(Xiaochangshu)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腰痛。

附注:小肠的背俞穴。

21.膀胱俞(Pangguangshu)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附注:膀胱的背俞穴。

22.中膂俞(Zhonglvshu)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23.白环俞(Baihuanshu)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10)。

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疼痛。

24.承扶(Chengfu)

定位:臀横纹中央(图2-10)。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25.委阳(Weiyang)

定位: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内侧(图2-10)。

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附注:三焦经的下合穴。

26.委中(Weizhong)

定位:腘横纹中央(图2-10)。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所入为“合”。

27.秩边(Zhibian)

定位: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2-10)。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28.合阳(Heyang)

定位:委中穴直下2寸(图2-10)。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29.承筋(Chengjin)

定位:合阳穴与承山穴连线的中点(图2-10)。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30.承山(Chengshan)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图2-10)。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31.飞扬(Feiyang)

定位: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图2-10)。

主治:头痛,目眩,鼻衄,腰腿疼痛,痔疾。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络穴。

32.跗阳(Fuyang)

定位:昆仑穴直上3寸(图2-10)。

主治:头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附注:阳跷脉郄穴。

33.昆仑(Kunlun)

定位: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图2-10)。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所行为“经”;《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34.仆参(Pushen)

定位:昆仑穴直下,赤白肉际处(图2-10)。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35.申脉(Shenmai)

定位:外踝下缘凹陷中(图2-10)。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36.金门(Jinmen)

定位:申脉穴与京骨穴连线中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图2-10)。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郄穴。

37.京骨(Jinggu)

定位: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图2-10)。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为“原”。

38.束骨(Shugu)

定位:第5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图2-10)。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所注为“输”。

39.足通骨(Zutonggu)

定位: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图2-10)。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所溜为“荥”。

40.至阴(Zhiyin)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10)。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附注:足太阳膀胱经所溜为“荥”。

(八)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大腿内侧后缘,通过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图2-11)。

(图2-11)

肾脏部直行的脉,其支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到达舌根两旁。

肺部支脉,其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萎弱无力,足心热等证。还可用于治疗先天不足所致的身材矮小、消瘦、雀斑、生殖系统功能障碍、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与月经失调有关的损容性疾病,肾气不足导致的疲乏无力、视物模糊、听力下降、健忘、面色苍白、毛发稀疏早白、指甲苍白无泽或灰厚等,肾阴不足导致的颧红、盗汗、耳鸣、心烦、消瘦等,肾虚水泛导致的面色黎黑、面浮肢肿等。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下肢瘫痪疼痛或肌肉萎缩、下肢瘫痪恢复期出现的足外翻,腹部脂肪堆积,舌根强硬语言不利等。

1.涌泉(Yongquan)

定位: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图2-11)。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

附注:足少阴肾经所出为“井”。

2.然谷(Rangu)

定位: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咳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脐风,口噤。

附注:足少阴肾经所溜为“荥”。

3.太溪(Tianxi)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萎,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腰痛,耳聋,耳鸣。

附注:足少阴肾经所注为“输”。

4.大钟(Dazhong)

定位: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图2-11)。

主治:癃闭,遗尿,便秘,咳血,气喘,痴呆,足跟痛。

附注:足少阴肾经络穴。

5.水泉(Shuiquan)

定位:太溪穴直下1寸(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

附注:足少阴肾经郄穴。

6.照海(Zhaohai)

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参考资料:据报道针刺健康人照海穴,有明显促进泌尿作用。

7.复溜(Fuliu)

定位:太溪穴上2寸(图2-11)。

主治: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出,下肢痿痹。

8.交信(Jiaoxin)

定位:复溜穴前约0.5寸(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疝气,泄泻,便秘。

附注:阴跷脉郄穴。

9.筑宾(Zhubin)

定位:太溪穴上5寸,在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图2-11)。

主治:癫狂,疝气,呕吐,小腿疼痛。

附注:阴维脉郄穴。

10.阴谷(Yingu)

定位:屈膝,月国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图2-11)。

主治:阳痿,疝气,崩漏,小便不利,膝腘酸痛。

附注:足少阴肾经所入为“合”。

11.横骨(Henggu)

定位: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2.大赫(Dahe)

定位: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3.气穴(Qixue)

定位: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4.四满(Siman)

定位: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5.中注(Zhongzhu)

定位: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泄泻。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6.肓俞(Huangshu)

定位:脐旁0.5寸(图2-11)。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7.商曲(Shangqu)

定位: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腹痛,便秘,泄泻。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8.石关(Shiguan)

定位: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不孕。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19.阴都(Yindou)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不孕。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20.腹通谷(Futonggu)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21.幽门(Youmen)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1)。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

附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图2-12)。

图2-12

胸部支脉,其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线,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其支脉从掌中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证。还可用于治疗与失眠、精神紧张及情绪有关的黄褐斑、白癜风、斑秃、脱发、白发等,心气不足导致的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无光泽、失语、自汗等,心血瘀阻导致的两颧暗红、唇舌紫暗,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还可治疗与胃病有关的嗳气、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消瘦等。另外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上肢拘挛不举等。

1.天池(Tianchi)

定位:第4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图2-12)。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胁肋疼痛,瘰疬,乳痛。

附注:手厥阴、足少阳经交会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2.天泉(Tianquan)

定位:上臂掌侧,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图2-12)。

主治: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

3.曲泽(Quze)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图2-12)。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附注:手厥阴心包经所入为“合”。

4.郄门(Ximen)

定位: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12)。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附注:手厥阴心包经所行为“经”。

5.间使(Jianshi)

定位: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

附注:手厥阴心包经所行为“经”。

6.内关(Neiguan)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12)。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附注:手厥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7.大陵(Daling)

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12)。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胸胁痛。

附注:手厥阴心包经所注为“输”;心包经原穴。

8.劳宫(Laogong)

定位: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图2-12)。

主治: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

附注:手厥阴心包经所溜为“荥”。

9.中冲(Zhongchong)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图2-12)。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

附注:手厥阴经所出为“井”。

(十)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间,沿上臂外侧中线,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图2-13)。

图2-13

胸中的支脉,其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

耳部支脉,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一支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还可用于治疗痤疮、疔疮、酒渣鼻等化脓性皮肤病,水液代谢不利所致的水肿虚胖,治疗与本经循行部位有关的上肢瘫痪、面瘫、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等。

1.关冲

定位:第四指尺侧指四角旁约0.1寸(图2-13)。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所出为“井”。

2.液门

定位:握拳,第四、五指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图2-13)。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所溜为“荥”。

3.中渚(Zhongzhu)

定位:握拳,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图2-13)。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所注为“输”。

4.阳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图2-13)。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所过为“原”。

5.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图2-13)。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病,上肢痹痛。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6.支沟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图2-13)。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

附注:手少阳经所行为“经”。

7.会宗

定位:支沟穴尺侧约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图2-13)。

主治:耳聋,癫痫,上肢痹痛。

附注:手少阳经郄穴。

8.三阳络

定位:支沟穴上1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图2-13)。

主治:耳聋,暴暗,齿痛,上肢痹痛。

9.四渎(Sidu)

定位:尺骨鹰嘴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图2-13)。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

10.肩髎(Jianliao)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图2-13)。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11.翳风(Yifeng)

定位: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图2-13)。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关禁闭,齿痛,颊肿,瘰疬。

附注: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12.角孙

定位:当耳尖处的发际(图2-13)。

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

附注: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

13.耳门

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图2-13)。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14.丝竹空

定位:眉梢处的凹陷中(图2-13)。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癫狂痫。

(十一)足少阳胆经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到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图2-14)。

图2-14

耳部的支脉,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其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三焦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到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中,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联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其支脉从缺盆下行腋下,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行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其支脉从足背(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侧头、目、耳、咽喉病,精神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还可用于治疗与与情志不舒有关的黄褐斑、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脱发、面瘫、消瘦、肥胖等,肝胆火旺导致的口臭、便秘、面红耳赤、烦躁等。治疗与本经循环部位有关的额角脱发、耳鸣耳聋、耳廓冻疮、近视、颈腋淋巴结结核、臀胯脂肪堆积、下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等。

1.瞳子髎(Tongziliao)

定位: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图2-14)。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2.听会(Tinghui)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图2-14)。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3.上关(Shangguan)

定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图2-14)。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

附注: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4.率谷(Shuaigu)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图2-14)。

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5.完骨(Wangu)

定位: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图2-14)。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歪,疟疾,癫痫。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6.阳白(Yangbai)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2-14)。

主治: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7.头临泣(Toulinqi)

定位: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图2-14)。

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附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8.风池(Fengchi)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图2-14)。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9.肩井(Jianjing)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图2-14)。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

附注: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10.带脉(Daimai)

定位:腋窝直下平脐处(图2-14)。

主治: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交会穴。

11.居髎(Juliao)

定位: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图2-14)。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附注: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2.环跳(Huantiao)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图2-14)。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13.风市(Fengshi)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图2-14)。

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14.阳陵泉(Yanglingquan)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图2-14)。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入为“合”;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15.阳交(Yangjiao)

定位: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图2-14)。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附注:阳维脉郄穴。

16.外丘(Waiqiu)

定位: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图2-14)。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附注:足少阳胆经郄穴。

17.光明(Guangming)

定位: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图2-14)。

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络穴。

18.阳辅(Yangfu)

定位: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图2-14)。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行为“经”。

19.悬钟(Xuanzhong)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图2-14)。

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

附注: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

20、丘墟(Qiuxu)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图2-14)。

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过为“原”。

21.足临泣(Zulinqi)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图2-14)。

主治: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疟疾,足跗疼痛。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22.地五会(Diwuhui)

定位:在第四、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图2-14)。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3.侠溪(Xiaxi)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间缝纹端(图2-14)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

附注:足少阳胆经所溜为“荥”。

24.足窍阴(Zuqiaoyin)

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14)。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

(十二)足厥阴肝经

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外阴,上达小腹,夹胃旁而行,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与脑联系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图2-15)。

图2-15

“目系”的支脉,其支脉从眼球与脑联系的部位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的支脉,其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横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作用:刺激本经可以治疗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环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还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导致的肥胖、黄褐斑、月经不调、乳房涨痛、失眠、脱发烦躁、抑郁等,肝血不足所导致的视疲劳、夜盲、近视、皮肤粗糙、面色晦暗无泽、乳房发育不良、毛发早白、脱发等,肝肾不足导致的疲劳乏力、性功能障碍、身材矮小等。治疗与本经循环部位有关的下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等。

1.大敦(Dadun)

定位: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图2-15)。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出为“井”;《图翼》孕妇产前产后皆不宜灸。

2.行间(Xingjian)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图2-15)。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月经不调,癫痫,痛经,带下,中风。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溜为“荥”。

3.太冲(Taichong)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图2-15)。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行为“经”;肝的原穴。

4.中封(Zhongfeng)

定位: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图2-15)。

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行为“经”。

5.蠡沟(Ligou)

定位: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图2-15)。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附注:足厥阴肝经络穴。

6.中都(Zhongdu)

定位: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漏不尽。

附注:足厥阴肝经郄穴。

7.膝关(Xiguan)

定位:阴陵泉后1寸(图2-15)。

主治:膝部肿痛。

8.曲泉(Ququan)

定位: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图2-15)。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附注:足厥阴肝经所入为“合”。

9.期门(Qimen)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图2-15)。

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附注:肝的募穴;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扫一扫或者长按识别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yan.com/jxpgyss/86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