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尿常规报告单
尿常规检测是医学诊断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体检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临床上一项不容忽视的常规检查。它的检查结果不仅可以监测日常人体代谢情况,还可以作为肾脏类疾病病变早期的一个预警指标。然而当我们拿到尿常规的检查报告时,不禁会被酮体、比重、管型之类的专业术语弄得云山雾罩,一些带着加号、减号、大于号的分析结果也会使得我们变得更加迷茫。因此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探访尿常规检查的神秘世界,共同梳理报告单中的体检项目,让报告单不再陌生。在开始解读体检报告单之前,我们先对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样本获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这对于我们了解身体病变的原因以及排除结果检测中的干扰因素有一定的帮助。
尿液形成的主要场所是我们的肾脏,这也是为什么与尿液检查结果息息相关的疾病都与肾相关。如果我们把肾脏比作成一架机器,那么肾小球和肾小管就是这架机器的核心动力单元。我们血液中流经肾脏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各种蛋白类物质,先经过肾小球这个一号动力单元,它的主要作用是滤过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等物质从而形成原尿,所以通常正常人体代谢出的尿液中是不能含有血细胞和蛋白的,如果你的检查结果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偏高就说明你的肾小球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当肾小球发生滤过后,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将会在肾小管这个第二动力单元中重新吸收而回到血液中,所以如果你的尿液中最终含有了葡萄糖说明你的肾小管也有可能出现了病变。但科学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如果你的尿液中真的含有葡萄糖了一定说明你肾脏出了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你在获取样本前服用了大量的糖,有时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其次,我们在检查前获取样本方式的正确与否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所影响。下面我们将共同总结下尿液取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首先必须保证盛装样本的容器是清洁的;其次获取的尿液样本也必须新鲜,要保证1小时内送检实验,2小时内完成测定。否则留存时间过长,样本不仅会有滋生细菌的可能,而且样本中酸碱度的变化还会对尿中红、白细胞造成破坏。最后就是样本的选取要搜集中段尿,且通常为清晨第一次尿液。
了解了取样的原则,接下来小编就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下尿常规检测中的测试项目。主要分为三类:理学类、化学类和有形成分类。理学和化学类项目目前市场上主要是由尿液分析仪测定,有形成分类项目则由尿沉渣分析仪测定,两者的测试结果最终被总结在一张报告单上。为了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合二为一的全新尿液分析工站如FUS-,他将干化学与有形成分整合在一起,在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下面小编将从理学、化学和有形成分三大类出发,为大家逐一解析尿常规报告单中常见项目的临床意义。
理学测试项目分为颜色、浊度和比重。颜色和浊度比较容易理解,正常人的尿液的颜色应当是透明无色或淡黄色,浊度应该清晰而不混浊。比重(SG)实际上就是指尿液的相对密度,可以用来说明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每种测试项目的结果都会有一个相对的参考区间,若比重的值相对于参考区间偏高很多,则说明病人的尿液过于浓缩,有可能会是急性肾炎或是心力衰竭;若比重的值偏低则说明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常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和尿毒症等。当然这种判断结果需要排除患者大量出汗和过量饮水等生理原因所导致的偏差。
化学类测试项目通常为10-12种,目前市场上FUS-的测试项目更是达14项之多。其中,尿酮体(KET)是脂肪酸的分解产物,是尿中乙酰乙酸、β-羥丁酸及丙酮的总称。在人体中含量很少,通常为阴性。医学上酮体常分为糖尿病性酮尿和非糖尿病性酮尿,糖尿病性酮尿的诊断对于重症糖尿病的判断极为重要,若诊断结果为非糖尿病性酮尿则有可能是由于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炎导致。尿胆原(UBG)和胆红素(BIL)的测定通常用于区别肝细胞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炎;而尿胆原增高则常见于胆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当尿蛋白(PRO)的含量超过mg/24h或超过mg/L时临床上被称为蛋白尿。患者出现蛋白尿极有可能是肾脏出现疾病,如急、慢性肾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病综合症。此外当泌尿系统感染时如肾盂肾炎、膀胱炎或肾结核也会出现蛋白尿。酸碱度(PH)正常人新鲜尿液呈弱酸性PH约为6.5左右,临床上强酸性尿常见于糖尿病、痛风或白血病;而强碱性尿则可能是由于膀胱炎、碱中毒引起。尿肌酐(CRE)是体内肌酸代谢终产物,也是临床上检查肾功的常用指标,可以反应肾脏的排泄功能,如果结果偏高则可能是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及伤寒等病症,若结果偏低则有可能是碱中毒或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潜血(BLD)是尿液中红细胞或其变形裂解后溢出的血红蛋白,正常人尿液BLD应为阴性,若尿中BLD阳性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或出血性疾病等。微白蛋白(MALB)的出现是由于患者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亚硝酸盐(NIT)在正常人的尿液中含量极少,通常为阴性,但人体中却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当泌尿系存在感染,尿中的某种硼酸盐还原细菌如大肠杆菌可以将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尿中亚硝酸盐可呈阳性。但这项指标在检测时经常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假阴性是由于如尿液在体内留存时间太短,硝酸盐未被还原或服用抗生素后细菌被抑制,而当标本杯不够清洁或样本由于存放时间过长而滋生细菌时则易出现假阳性,故阴性并不能排除感染。葡萄糖(GLU)在正常人体内可微量存在(通常小于2.8mmol/24h),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且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则被称为糖尿。糖尿的出现很有可能是由于甲状腺亢进或糖尿病引起。尿钙(Ca)的排出量受血钙浓度的直接影响,因此尿钙的变化可反映血钙的变化,临床上偏低常见于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缺乏症;升高见于阳光下过多暴露、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中毒等。维生素C是一种强还原剂,它的浓度过高会造成隐血、血糖、酮体和亚硝酸盐试带反应产生严重的负干扰,故VC常用于判断尿液中维生素C对其它项目的影响程度,以避免假阴性结果存在。
尿有形成分测试项目也有十几种,其中红细胞临床上常表现为血尿,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结石等。白细胞为监视炎症反应的细胞,其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或其邻近组织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等。健康人尿液中可见少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泌尿系统炎症,如膀胱炎或阴道炎等。管型的出现常表示肾实质损伤,临床上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管型有种类有很多,包括提示肾性出血的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的白细胞管型;同时白细胞管型的识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则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肾炎晚期、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脂肪管型则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等;肾衰竭管型常见于肾衰竭病人尿液样本中。正常人尿液中应该无细菌存在,若测值中出现细菌则提示有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故与白细胞联合检测可以对结果是污染还是感染进行区分。尿液中出现酵母菌可能提示尿道念珠菌感染,特别是见于糖尿病患者。真菌还常见于女性阴道念珠菌感染者的被污染的尿液中。当人体尿中出现结晶时临床上常称为晶体尿,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或药物析出的结晶等,尿液中是否析出结晶,取决于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PH,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当种种促进与抑制结晶析出的因子和使尿液过饮和状态维持稳定动态平衡的因素失衡时,则可见结晶析出,尿液中的结晶可包括代谢性和病理性两种,代谢性多来自于饮食,一般无太大意义,持续大量出现可能提示与结石相关,病理性结晶则与疾病相关。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将尿常规涉及的病症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与泌尿感染相关的项目,如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颜色和浊度等;第二类为肾病类相关项目如PH、比重、红细胞和蛋白等。第三类为糖尿病类项目,如PH、蛋白、糖和酮体等;第四类其它类如胆红素和胆原等反映肝脏代谢类指标。
通常尿常规的检测项目多达二十几项,当我们拿到化验结果时难免会有很多升高和降低的箭头,看到这些符号时大家不要惊慌,专业的医学人士提醒大家,只要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等几个关键指标正常,其它项目的测试结果高点、低点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患者只要稍加调养便可康复。但若检测结果与对照值偏差很大,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经过小编的梳理大家是不是觉得尿液报告单没有那么陌生了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