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6岁。因外院B超、膀胱镜检查确诊为膀胱右侧输尿管开口下方肿瘤于年5月14日来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无阳性临床表现和体征,术前复查B超提示膀胱三角区右侧有一大小约0.9cm×0.6cm稍低回声占位,与膀胱壁肌层回声一致,类圆形,界限欠清楚,内部回声均一,基底部可见血流信号(图1)。
患者无手术禁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中见肿瘤呈乳头状实体样,有蒂,直径约1.0cm,位于右侧输尿管开口下方约2.0cm处膀胱三角区右外侧膀胱黏膜层,肿瘤基底部有一滋养血管进入肿瘤,其余膀胱黏膜未见病变。电切镜下将肿瘤完整切除,切除创面深达浅肌层,切除肿瘤行组织学检查。
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大体标本表现为菜花状肿瘤一块,大小约1.2cm×0.8cm×0.7cm,剖面呈灰白、灰红色,质地中等。HE染色切片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表面覆盖完整的尿路上皮,下方可见类似前列腺腺体样结构。腺体由两层细胞构成,内层为柱状分泌上皮细胞,外层为基底细胞层,腺体上皮向腺体腔内出芽,形成褶皱(图2)。腺体腔内有淀粉小体,周围间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提示膀胱异位Skene腺体。
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采用Envision二步法,一抗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SAP)、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14(CKl4)、细胞角蛋白18(CKl8)、P63、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E12)、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ps),抗体及试剂盒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①PSAP,腺体上皮细胞胞质顶端染色阳性(图2C);②AR,腺体细胞胞核染色阳性;③CD10,腺体细胞胞质顶端、基底细胞胞质染色阳性;④CKl8,腺体上皮细胞胞质染色阳性;⑤P63,基底细胞胞核染色阳性;⑥34βE12,基底细胞胞质染色阳性;PSA、ER、CKl4、AMACR染色呈阴性。
术后随访18个月,每6个月复查膀胱B超,膀胱腔内未见肿瘤复发。术后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尿道周围未见明显增生的腺体组织。
讨论
女性异位Skene腺体和男性异位前列腺组织病变从组织发生上属于同一类型病变,临床上少见,文献报道少,目前认为实际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男性异位前列腺组织发病率高于女性异位Skene腺体。男性异位前列腺组织病变常见于尿道、精囊、附睾、睾丸、膀胱,还偶见于直肠、盆腔、脾脏、腹膜后等处,女性异位Skene腺体病变主要见于宫颈,还见于阴道、外阴。
女性异位Skene腺体病变见于宫颈、阴道、外阴,发生部位与尿道正常Skene腺体相邻,同时这些病变标本大都通过宫颈锥切、组织穿刺活检取得。Kelly等的研究证据显示最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胚胎发育时Skene腺体异位,也有可能所谓的女性异位Skene腺体病变就是正常的Skene腺体。本例女性异位Skene腺体发病于膀胱,标本镜下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囊-腺性膀胱炎表现,考虑发病原因与Skene腺体的异位迁移有关。
本例膀胱异位Skene腺体的超声表现为稍低回声病变,与膀胱壁肌层回声一致,与Ko等报道1例膀胱后壁异位前列腺组织的经直肠超声表现一致。Roy等报道,盆腔膀胱壁外异位前列腺组织经直肠超声除表现为均一低回声区外还可以表现为不均一内含囊性液性回声区病灶。
异位前列腺组织和异位Skene腺体病变的诊断依靠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光镜下可见完整的黏膜上皮覆盖,下方可见典型的前列腺腺体结构,腺体由两层细胞构成,内层为柱状分泌上皮细胞层,外层为基底细胞层,腺体上皮细胞向腔内出芽,形成皱褶,腺体细胞腔内含有淀粉小体。腺体腔内的淀粉小体是很重要的诊断依据。本例镜下腺体具有典型的前列腺腺体结构以及相关特征性表现如腺体的皱褶形成以及淀粉小体等,支持异位Skene腺体诊断。
膀胱异位前列腺组织或异位Skene腺体病变主要需与囊-腺性膀胱炎相鉴别。囊-腺性膀胱炎是膀胱尿路上皮的一种增生和化生性病变,也表现为移行上皮黏膜下层腺体样结构。两者的区别在于异位前列腺组织或异位Skene腺体腺体向腔内出芽,形成皱褶,腺体具有基底细胞层和腺体上皮层两层结构,以及腺体细胞腔内含有淀粉小体。囊-腺性膀胱炎的黏膜上皮可有增生和假乳头状结构,间质内常见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借助免疫组化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来源作者:阮亚石,郭伟,牛天力,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6(2):-)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