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久则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与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类似。本篇对消渴病的病机的阐述,突出了胃热、肺胃津伤、肾虚三个方面,为后世的“上、中、下”对消渴病的“三消”分类法奠定了基础。
消渴病与三消“厥阴为之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即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抟,即为消渴。”——《金匮要略》原文
寸口脉浮则卫气不足,迟则营气亏损,浮迟并见,则为营卫俱虚。这是由于消渴病属于内伤已久所致,正气已伤,故脉浮无力,乃阳虚气浮之象,“浮则为虚,虚则卫气不固”;迟因为营血不足,血脉不充,“迟即为劳,劳则营气竭”。卫气浮而不敛,营血燥热内生,心移热于肺,心肺阴虚燥热,则成上消。
趺阳脉候胃,当沉而和缓,今反见浮数,是胃气亢盛之病脉,“浮即为气”,数脉主热,气蒸于外而见脉数;热盛于内,气浮于外,故见脉浮数。胃热盛则消谷善饥,热盛伤津,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中焦有热,津液传输不利,偏渗膀胱,则小便频数。胃热亢盛,肠燥便秘,尿数津亏,阳亢无制,则成中消。
肾主水而官封藏,消渴日久,阴阳两虚,肾气不纳,故而“下之不肯止”,甚则“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阴阳俱虚,固涩收敛不利,则成下消。
辨证治疗
1.肺胃热盛,气津两伤(上消、中消)
症见:渴饮不解,消谷善饥,小便频数。
方剂: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具体方药组成及服用方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